劉家琨四大代表作品探討:認識本屆Pritzker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 byVic

讀後心得
劉家琨,68歲的中國建築師,獲得今年的普立茲克獎。他在成都和重慶創造了三十多個建築項目,專注於樸實且富有靈性的公共空間。他的作品涉及學術、文化及商業建築,並致力於結合當地材料與環保理念。在業界贏得讚譽的是他的建築策略,甩開單一風格的限制,創造出適應每個地點的新場景。四個代表作包括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大樓、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及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均展現了他對材料和設計的獨到見解。評審團指出,他的作品為面對城市化挑戰提供了新思維。
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今年由來自成都的建築師劉家琨所獲得。
68歲的劉家琨主要在成都和重慶創造寧靜、樸實的公共空間,迄今已完成超過三十個建築項目,皆位於中國。他的作品分佈在人口密集、開放空間稀缺的城市環境中,包括學術和文化機構、商業建築及城市規劃等公共區域。
評審團稱讚他的建築作品不僅具連貫性,還能超越各種美學或風格的限制。劉家琨主張建築應以策略為主,而非堅持某種風格。他曾提到:「風格猶如雙刃劍,既能讓人記住你,但同時也會限制你。」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以傳統形式結合當時的人文與科技,強調建築特色而非僅著眼於表面。他的建築手法從不重複,每個項目都根據地點的需求展現全新的日常生活場景。他經常使用本地原材料,這不僅節省成本,還符合環保理念,貫徹「為社區而建,由社區來建」的宗旨。原材料的巧妙運用讓建築展現出材料的質感和工藝,形成一種隨時間愈顯珍貴的「不完美」。以下是他的四個代表作: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大樓:位於狹窄的四川學院角落,重現了重慶傳統砂漿工藝的漩渦紋理,細節特意保留,從汶川地震廢墟中回收物料,利用當地麥稈纖維和水泥加固,創造出物理強度和經濟效益均高於原材料的「再生磚」,廣泛應用於諾華大樓及水井坊博物館等項目。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隱藏於成都竹林,主要收藏佛教石雕,以中式園林佈局設計,建築外牆以磚塊作模板,造出清水混凝土複合牆,巧妙引入光線,讓整座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
蘇州御窯磚博物館:位於蘇州陸墓遺址公園,保護遺址及展示金磚文物,以環抱式佈局打造內向型園林空間,北面設有林蔭道隔絕外界,並利用多種磚材層層堆砌,體現「御窯」精神並重現昔日金磚的生產盛況。
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位於成都商業廢置區,陽光透過圓形天花灑入磚牆庭院,形成強烈的寧靜對比,營造出獨特的空間體驗。
評審團表示:「在這個容易變得千篇一律的世界中,他找到了一種嶄新的建築方法,同步營造樓宇、基礎設施、景觀和公共空間。他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具影響力的新思維,以應對城市化帶來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