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公費藥物使用將調整 早產兒腸病毒重症致死引發關注
- byVic

讀後心得
疾管署公布今年第二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案例,受害者是一名北部的早產新生男嬰。該嬰兒在2月中旬因呼吸困難入院,隨後出現多種重症症狀,最終在3月17日不幸去世,確診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目前接觸者未出現感染,來源仍待釐清。疾管署呼籲準媽媽和照顧者加強衛生及注意嬰兒健康,並強調醫療機構需落實感染防控。 此外,近四週的監測顯示,腸病毒疫情有所波動,克沙奇A16型及伊科病毒11型仍是主要流行類型。疾管署提醒應特別注意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發現任何重症前兆要儘早就醫。流感方面,疫情已逐漸趨緩,公費藥物使用條件將於4月調整。
疾管署公布今年第二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死亡案例,受害者為一名北部未滿一個月的新生男嬰(早產兒)。該嬰兒在二月中旬因呼吸困難住進兒童加護病房,到了三月中旬出現血氧過低、心跳過慢、肝炎及血小板下降等敗血症的症狀,最終在三月十七日不幸去世。經檢測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所致的重症病例。不過,家庭接觸者、住院期間的醫護人員及同病房患者均未有感染腸病毒的情況,目前仍在釐清感染源。疾管署呼籲準媽媽及照顧者必須強化個人衛生,並留意嬰幼兒的健康狀況,醫療機構及產後護理機構亦需落實感染控制措施。
防範新生兒腸病毒!伊科病毒及克沙奇B型病毒威脅極大。衛生當局的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處於低點波動中,雖然仍有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病例通報。近四週的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最為常見,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根據以往疫情監測的資料,腸病毒疫情於三至四月會逐漸上升,因此將密切監控疫情的變化。今年已累計三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確定病例(包括兩例死亡),均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且其中兩例為出生未滿一個月的新生兒。
疾管署指出,伊科病毒及克沙奇B型病毒是導致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類型。為了防範新生兒腸病毒,孕婦、嬰幼兒及其照顧者應避免與病患接觸,特別要注意自身的衛生及嬰幼兒的健康狀況。疾管署提醒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及生產前後,需要保持手部和呼吸道的衛生,儘量減少進入人多及空氣不流通的場所,避免與患者接觸,並留意自己的健康情況。如果在產前十四天至分娩前後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或肋肌痛等症狀,應及時告知醫生並採取適當的隔離措施。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的嚴重性不可忽視,可能會導致重症。倘若出現嗜睡、抽搐等前兆,應立即送醫。由於成人感染腸病毒的症狀通常較不明顯,容易疏忽以至於感染嬰幼兒,建議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加強個人衛生,返家後務必先更換衣物,在摟抱或餵食嬰幼兒前應用肥皂正確洗手,並在有症狀時避免接觸嬰幼兒。
疾管署強調,新生兒感染的初期可能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食慾下降等情況,如未能及早治療,恐怕會演變為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和多臟器衰竭等重症。家長應特別注意腸病毒重症的前兆,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減退、四肢無力麻痺或抽搐等症狀,應儘速送醫治療,抓住治療的最佳時機。
流感疫情方面,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約為十一萬一千余人次,與前一週相當。新增的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為二十四例,死亡病例則為十一例,且新增病例和死亡的情況均以感染A型H1N1為主。專家指出,依據實驗室監測數據顯示,目前社區傳播的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A型H1N1)為主,但流感的占比正在下降。綜合評估監測資料後,研判流感疫情已脫離流行期。
由於類流感疫情逐漸趨緩,公費流感抗病毒藥物的擴大使用條件將調整,原先的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庭成員/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病患」將於三月三十一日截止,四月以後僅適用於流感併發重症的通報病例及具流感高風險的慢性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