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科病毒再度造成死亡事件 特徵不明、1歲以下嬰幼兒重症風險增加
- byVic

讀後心得
今年台灣有2例腸病毒死亡案例均為感染伊科病毒的新生兒。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伊科病毒症狀不明顯,但對1歲以下新生兒特別危險,尤其是未滿3個月的嬰兒。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公布的第2例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的男嬰,出現肝炎及敗血症狀後不幸去世。目前國內腸病毒處於低點,流行情況低於去年,但近來有個案增多的跡象,引發警示。呂俊毅提醒大眾及醫療機構注意衛生,避免病毒傳播。
今年國內有兩例腸病毒死亡病例,皆屬於感染伊科病毒的新生兒。台大醫院的小兒感染科主任指出,伊科病毒的感染症狀不明顯,但對於1歲以下的新生兒而言,重症的風險較高,尤其是未滿3個月的嬰兒需特別注意。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今年的第2例腸病毒重症死亡病例,這名新生男嬰來自北部,尚未滿1個月。該嬰兒在3月中旬出現肝炎和敗血症的症狀,經發病約1週後不幸去世。發言人表示,目前國內腸病毒的活動仍處於低點,並未進入流行期,且整體個案數低於去年同期。監測結果顯示,個案中以克沙奇A16型為主,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今年已累計3例重症病例,皆感染了伊科病毒11型,當中有2例死亡。
呂主任進一步說明,病毒的流行會隨著時間出現週期變化。在流行過一波後,大部分人會獲得免疫力,病毒便會 temporarily 沉寂。由於伊科病毒在台灣久未流行,自去年10月以來出現了病例增加的跡象,這令人擔憂。今年還未滿3個月便已累計3例重症病例,應引起警覺,呼籲民眾、醫療機構及產後護理機構加強防範,以避免大規模疫情的發生。
根據台大醫院在2021年對孕婦抗體檢測的研究顯示,國內育齡婦女體內的克沙奇B型及D68型抗體比例較高,相對之下伊科病毒的抗體陽性率非常低,顯示育齡婦女感染過該病毒的機率不高,因此無法有效保護嬰兒,這使得伊科病毒在小嬰兒中更為常見。
需要注意的是,伊科病毒的感染特徵並不明顯。呂主任指出,假若是成人或年長的小孩,感染後的症狀非常輕微,類似一般的小感冒,只會出現輕微的發燒、咳嗽或皮疹,並不會像克沙奇A型病毒或腸病毒71型那樣引起較為嚴重的疾病。腸病毒的重症高風險群為5歲以下,而伊科病毒則以1歲以下的新生兒為高風險群,特別是3個月以下的嬰兒,需要特別關注。初期症狀通常為發燒、活力下降和食慾不佳,但重症風險高,可能引發急性肝炎、腦炎或心肌炎,進而導致黃疸、昏迷、抽筋等情況,最終可能造成敗血症以及多重器官衰竭,後果相當嚴重。
疾管署統計顯示,自2012年以來,我國伊科病毒的感染案例中,有60%為1個月以下的嬰兒,而1歲以下幼兒的比例更高達80%。呂主任提醒,伊科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透過親密接觸,新生兒也可能在出生前或過程中受到感染。建議孕婦和新生兒盡量避免接觸生病或有症狀的小孩,例如家中有哥哥或姐姐發燒,可能就是帶有伊科病毒。此外,要加強衛生習慣,親戚朋友來探望時也需要小心,以免將病毒帶入。醫療機構或護理機構更應加強感染控制,防止病毒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