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嬰感染腸病毒伊科11型去世 醫生提醒新生兒風險高 不排除出現大流行可能
- byVic

讀後心得
近日國內發現今年第二例新生兒因感染伊科病毒11型而死亡的案例,患者為北部一名未滿1個月的男嬰。醫師指出,伊科病毒常見於新生兒,並可能導致重症情況,台灣已多年未見流行,因此不排除大流行的風險。最新的疫情報告顯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數波動,但仍有重症病例通報。專家提醒,若新生兒出現發燒或活動力下降等情況,應提高警覺,並強調伊科病毒的傳染途徑類似於其他腸病毒,主要透過接觸病患分泌物或糞便感染。疾管署也表示會持續監測相關疫情。
近期國內出現第二例新生兒腸病毒死亡個案,感染的為伊科病毒11型,該名男嬰未滿一個月,由於呼吸困難被送入兒童加護病房。醫師警告,伊科病毒在新生兒中易引起重症,而在台灣已有多年未見流行,因此不排除未來可能出現大規模疫情。
該男嬰是一名早產兒,於2月中旬因呼吸窘迫入院,隨後出現血氧低、肝炎、血小板下降及心腎功能惡化等症狀,最終於3月17日不幸去世,檢驗結果證實感染伊科病毒11型。目前其家庭及醫院接觸者均未出現疑似症狀,感染源仍待確認。
根據疾管署的數據,腸病毒疫情目前處於低點波動,上週有3,878人次就醫,但重症個案仍在增加。最近四週的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主,其次為克沙奇A6型和伊科病毒11型。今年以來已累計3例腸病毒重症病例,其中兩例為死亡,每例均為未滿一個月的新生兒,且重症病例數較2021年至2024年同期略有上升。
醫師指出,腸病毒通常在每年4月開始上升並在6月達到高峰,但自去年底以來已出現重症病例,且大多數為少見的伊科病毒。年長幼童感染此病毒通常無明顯症狀,但新生兒則可能導致重症甚至死亡,對於發燒和活動力下降等症狀需特別警覺。
醫師進一步說明,如果小嬰兒感染伊科病毒,可能在無明顯症狀的情況下迅速惡化,導致肝臟和腦部受到影響,並可能出現昏迷或抽搐等情況,最終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及休克死亡。
伊科病毒的傳播途徑與其他腸病毒相似,主要透過接觸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或糞便傳播,新生兒也可能在母體內感染。根據研究顯示,孕婦對伊科病毒的抗體陽性率相當低,這解釋了新生兒更易感染的原因。
醫師強調,伊科病毒在台灣已有多年未流行,自去年底以來病例開始增多,未來可能存在大流行風險。疾管署的發言人也提到,上一次伊科病毒流行是2018年,將持續監測疫情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