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ira .

zaira .

2025-04-22

The argument in favor of using filler tex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f you use any real content i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anytime you reach.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Get In Touch

看診變艱難又貴!四月健保新制實施,民眾權益會受到影響嗎?

看診變艱難又貴!四月健保新制實施,民眾權益會受到影響嗎?
讀後心得
健保制度將於4月在北區實施「個別醫院總額」新制,這可能影響醫療資源分配,導致病患在治療上受限或增加自費支出。新制度要求醫院控制年度健保點數,不超過前一年,醫院可能因此減少門診、延遲檢查及手術,讓就醫變得更加困難。雖然健保署會設立監測機制來保護民眾權益,但南區實施的經驗顯示,這可能導致醫療資源更加緊張,讓患者承受更長的等待時間,也可能使急診壓力增加。醫院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調整運營策略,甚至轉向自費市場,造成醫療服務質量的改變。

健保制度即將迎來重大改革!自4月起,北區各大醫院將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小總額)制度,這是否會影響到醫療資源的分配,導致病患的治療受到限制或增加自費支出?民眾的權益又將受到什麼影響呢?

今年4月,北區(北北基、宜蘭縣、金門縣、連江縣)的醫院將開始實施小總額新制。各醫院為了控管財務,將採取各種措施,包括縮減週六及假日的門診,或是延後檢查及非緊急手術,以防止成長率超標,進而影響健保給付。雖然健保機構強調設立監測機制,以掌握各醫院的病人收治情況,並確保民眾的就醫權益,但根據南區及高屏地區醫院的實施經驗來看,這項變革可能會侵害民眾的就醫權益,使就醫變得更加困難。在政策與便民之間的拉鋸戰中,結果尚待觀察。

「個別醫院總額」是什麼?它與過去的制度有何不同?過去的健保總額制度僅關注量,而未考量內容,導致醫院之間相互競爭,讓醫療產生過度醫療的問題。自實施22年以來,預算缺口不斷擴大,缺藥問題及新藥、新科技的引進速度也嚴重落後於其他國家。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健保機構在南區開始執行「個別醫院前膽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劃」,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須不超過前一年,否則將減少給付,甚至不予給付。簡單來說,資源有限,多做卻不會得到額外的回報。

北區醫院是全國六區中最後一個實施「小總額」制度的地區。雖然健保機構承諾急重病、罕見疾病不會計入預算,但這些變革仍可能影響民眾的就醫權益。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的專家也指出,醫院的策略改變可能會影響民眾的就醫權益,尤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新制度雖有其優點,如讓醫院更有效地自主管理資源,但也可能影響患者的就醫便利性。

以南區的實施為例,一位不願具名的區域醫院院長表示,該新制的計算方式是以「季」來核算,實際操作中醫院在季初的兩個月內仍正常看診檢查,但到季末若發現超量,便會採取限縮的策略,最常見的即是限制門診人數及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與用藥。換句話說,病患的就診需求將受到醫院的調控影響。

此外,小總額制度上路後,各醫院可能會採取許多不同的控管手段。有的醫院會強制限制醫師的門診人數,並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或藥物。甚至可能會更換為較便宜的藥物,或是延後非緊急手術的時間。例如,白內障手術的排程,過去兩週就能完成,如今可能需等待三個月或更長。

影像檢查的排程同樣不容樂觀。該院長指出,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病人必須等待超過兩個月才能完成檢查,這樣的拖延可能影響病情的即時診斷與治療。

對於疫情增長的急診負擔,某醫學中心的腫瘤科醫師分享了他的觀察:門診限號造成急診出現更多病人,許多病患不得不轉而尋求急診治療,這無形中增加了急診的負擔。某地醫院副院長表示,南區目前雖然醫療點值趨於穩定,但北區因為接收來自各地的病人,未來可能面臨掛號困難、檢查排隊延長及住院床位緊張等諸多問題。

新制度在即,民眾該如何調適心理呢?該醫院副院長指出,台灣的醫療過去一直很便利,但新政策的推行將改變這一切。對於非緊急手術的安排,他建議病患在每季度的前兩個月內去醫院就診,這樣可能會降低被延後的風險。「政策已經確定,只能隨著變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