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ira .

zaira .

2025-04-22

The argument in favor of using filler tex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f you use any real content i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anytime you reach.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Get In Touch

健保新制4月實施,看診更難、更貴!民眾權益將如何受到影響?

健保新制4月實施,看診更難、更貴!民眾權益將如何受到影響?
讀後心得
健保制度將於4月在北區各醫院實施「小總額」新制,這將影響醫療資源分配及病患的治療情況。醫院可能減少週六和假日門診,並延遲檢查及非緊急手術,以控制財務。雖然健保署承諾會設立監測機制,但先前的實施經驗顯示,醫療資源可能更加緊張,病患就醫權益有可能受到影響。醫院將面臨壓力,為了控制預算,可能採取限縮策略,影響病人的就醫便利性,讓等待時間拉長,甚至增加急診負擔。民眾需做好心理準備,適應即將到來的變革。

健保制度即將進入一個重要的變革!自4月開始,北區的主要醫院將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小總額)制度。這可能會影響醫療資源的分配,造成病患的治療受到限制或自費支出的增加,民眾的權益將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

今年4月,北區(包括北北基、宜蘭、金門、連江)醫院將正式實行小總額新制。為了控制財務狀況,各醫院可能會採取縮減週末及假日門診、延後檢查及非緊急手術等措施,以免超出增長率,影響健保給付。雖然健保署強調會建立監控機制以跟進各醫院的病人收治狀況,並保障民眾的就醫權益,但從南區及高屏區的實施經驗來看,這樣的變革有可能會損害民眾的就醫權益,讓看病變得更困難,而在政策與便民之間的矛盾,結果仍待觀察。

個別醫院總額的定義與過去制度的差異在於,過去的健保總額制度只是關注量的增減,而未考慮內容,導致不同醫院之間的競爭,以至於過度醫療的情況引發質疑。自該制度實施22年以來,預算缺口不斷擴大,缺藥問題和新藥、新科技的引進速度,都大大落後於日本及韓國等國。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健保署自南區起推行「個別醫院前期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劃」,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得超過前一年。若超過則會打折,甚至拒絕給付,這即是所謂的「斷頭」政策。簡單來說,資源固定,若做得多也不會多給。

北區的醫院是全台六區中最後一個實施「小總額」制度的。儘管健保署表示急重症及罕見病不會納入預算考量且不會影響患者權益,醫療模式的隨到隨看將不復存在。

醫務管理專家指出,醫院運營策略的改變可能會影響民眾的就醫權益,尤其是在有限的資源情況下。新制度或許讓醫院能夠更有效地自主管理資源,進而改善財務控制,但任何制度都有其優缺點。專家認為,小總額制度可能使醫院開始考量營運模式的調整,比如限制掛號人次、調整檢查的排程、或推遲非緊急手術,這有可能讓民眾習慣的「隨時就醫」模式被迫中斷。

關於新制度可能帶來的影響,以早已實行的南區醫院為例,有位不願具名的區域醫院院長表示,健保署的小總額制度是按季核算,但在季初的前兩個月,醫院各科門診依然正常運行,到了季末卻發現可能超量,不得不限縮服務,通常的做法是限制門診人數,停止主動預約患者回診,減少不必要的藥物及檢查的使用。這樣一來,病人若想就診或檢查,就得視醫院的接收情況而定。

該院長進一步指出,小總額制度的實施使得每家醫院的控管方式有所不同,有的醫院可能會要求專科醫生減少門診數,並相應減少檢查和用藥的開立,甚至由於成本考量,會大規模更換較為便宜的藥物,或延遲非緊急手術的排期。舉例來說,白內障手術的等待時間從過去的約兩週,變成了至少三個月,甚至更長。

影像檢查方面,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和超音波等,患者等待的時間也可能超過兩個月,這樣的延誤不僅讓患者需忍受長時間的等待,也有可能影響病情的及時診斷和治療。

屏東某區域醫院的副院長指出,小總額已在高屏地區推行兩年,造成醫院不得不面對的情況是,在無奈之下只能自行吸收健保的「斷頭」影響,部分醫院開始轉向開發自費市場,以突破健保總額的限制。

然而,門診號限額的問題也可能引發急診的負擔加重。例如,高雄某醫學中心的腫瘤科醫師分享他的經驗,由於每週的門診限額僅有30人,許多想要掛號的病人只能轉向急診看病,這樣一來,急診的壓力也隨之增大。若假設一個醫院每天可開設60個診次,但因為限日掛號減少了10人,那麼一天就有600人將無法如常看診,原本應該就醫的600人中,若20%需要就診而轉向急診,將必然造成急診的崩潰。此種情況將是迫在眉睫的挑戰。

儘管南區的實施經驗似乎導致醫院的點值保持穩定,並未顯著產生「醫療人球」問題,但某北部醫學中心的副院長表示,南區的情況較為特殊,主要由成醫及奇美兩家醫學中心負責收治當地患者,因此較易控制點值的數量。而北區的醫院則經常接收來自不同縣市的患者,未來可能面臨更加艱難的掛號、檢查排隊時間延長,以及住院床位緊張的狀況。

新制度即將來臨,民眾需要做好心理準備。副院長認為,台灣過去的醫療服務極為便利,但新政策的推行將帶來重大的改變。對於非緊急手術的安排,他建議民眾在每季度的前兩個月內安排就醫或手術,如1月、4月、7月及10月,以減少手術被延後的風險。雖然這樣的變動讓人感到無奈,但政策已經確定,只能隨著變化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