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ira .

zaira .

2025-04-22

The argument in favor of using filler tex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f you use any real content i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anytime you reach.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Get In Touch

腹膜透析成為洗腎新選擇?創新手術助患者輕鬆在家進行透析

腹膜透析成為洗腎新選擇?創新手術助患者輕鬆在家進行透析
讀後心得
新冠肺炎疫情推動各國推廣腹膜透析,但台灣只有8%的患者選擇此治療。台北榮總改良植管手術,能否成為誘因,以提升腹膜透析的普及率?46歲的林欣儀熟練操作腹膜透析,這種在家可自行進行的療法已發展多年。但因疫情影響,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道出了降低住院和感染風險的優勢。台灣健保署計畫在2025年編列4億元鼓勵醫療機構推廣腹膜透析,使更多患者瞭解其益處。改良的手術縮短手術及癒合時間,讓患者能更早運用腹膜透析,提升選擇的彈性與方便性。雖然腹膜透析簡便易行,但仍有不少患者因恐懼和誤解而選擇血液透析,專家強調應加強對腹膜透析的認識與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推動各國鼓勵洗腎病人選擇腹膜透析,但台灣的採用率僅有8%。患者為何會猶豫不決?台北榮總創新腹膜透析植管手術,有能改善緊急透析的缺點,讓腹膜透析成為洗腎的首選之機會嗎?

戴上口罩、清洗雙手,46歲的洗腎病友林欣儀熟練地拆開透析液袋,將管線接到肚子上的導管。被醫師宣告需洗腎後,4年來無論是夜間機器自動洗,或白天手動操作,她都能輕鬆進行腹膜透析。這種由病人自主完成的腹膜透析治療方式已發展多年,成為一種成熟的選擇。

台灣的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和洗腎盛行率長期居於全球首位,洗腎人口約9萬人,但選用腹膜透析的病人比例僅佔8%。不過,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相較於需到醫療院所進行的血液透析,患者能在家完成的腹膜透析不僅能降低住院率和感染死亡率,許多國家因此開始積極推動這一治療方式。台灣亦從政策和技術上積極試圖改變這一趨勢。

健保署副署長日前宣布,計畫到2025年編列4億元預算,鼓勵醫療機構讓病人了解腹膜透析的優勢,並給予未滿2年使用血液透析的病友改採腹膜透析的機會。此外,健保署還提供60萬點的補助,推動基層診所設立腹膜透析中心,並增強專業護理師的人力配備,以支持更多病人成功使用腹膜透析。

台北榮總則改善了腹膜透析植管手術,讓末期腎病患者能在洗腎之初就選擇腹膜透析,避免長時間等候。這項創新手術將以往需使用3支腹腔鏡套組的手術簡化為1支,傷口更小,復原更快。該項研究成果已於2023年發表,截止2025年3月初,已有200名患者接受這項新手術。

這項創新可以使腹膜透析快速「上肚」,患者可在隔天甚至當天開始腹膜透析,手術併發症少,早期感染與滲漏的發生率亦較低,使得患者選擇腹膜透析更方便,有助於提高其普及率。

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二者都是針對腎臟功能衰竭後的治療選擇。血液透析透過機器濾過血液,清除體內的尿毒素,而腹膜透析則利用人體腹膜,在透析導管和透析液的幫助下進行尿毒物質的交換,故又被稱為「洗肚子」。這兩種方式在清除率上相似,能夠協助病人維持正常的生活,但血液透析通常在醫院進行,每週至少需洗腎3次,而腹膜透析則可以在家執行,透析次數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安排。

台北榮總腎臟科主任指出,雖然現在已有「居家血液透析」的選擇,但由於學習門檻較高,只有少數人能在家進行,這使腹膜透析顯得更為簡易。同時,腹膜透析還有「手洗」和「機器洗」兩種選擇可供搭配,使其相較於血液透析更具彈性。

  • 操作地點:
    • 腹膜透析 - 居家
    • 血液透析 - 醫院
  • 操作方式:
    • 腹膜透析 - 手動(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和機器(全自動腹膜透析)
    • 血液透析 - 機器護理師協助
  • 洗腎頻率:
    • 腹膜透析 - 3~5次/天
    • 血液透析 - 3次/週
  • 靈活性:
    • 腹膜透析 - 最高,外出時便於攜帶
    • 血液透析 - 最低

對有洗腎需求的病人而言,腹膜透析的自主性和靈活性使它成為較為推薦的選擇。儘管腹膜透析已成為疫後洗腎的趨勢,與相似文化背景的香港相比,台灣的採用率仍顯著偏低。

專家指出,民眾對腹膜透析的認識不足是主要原因,其中兩大迷思尤為突顯。一方面,腹膜透析雖可自行操作但許多高齡患者擔心無法掌握,寧願選擇由醫護人員進行血液透析;另一方面,許多人對腹膜炎的風險有疑慮,往往在最後關頭退縮。實際數據顯示,腹膜透析的感染機率低於血液透析,並且因此減少就醫次數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