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標題:若中方封鎖台灣,「水電糧食」是否足夠應對?郭智輝:無法透露詳情
- byVic

讀後心得
在面對國際局勢不穩的情況下,我國的水電與糧食供應是否充足成為關注焦點。農業部報告顯示,國內糧食自給率僅有30%,創下18年來最低紀錄。隨著外媒報導中國對台封鎖計畫,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已做好準備應對,但未透露具體細節。專家指出,若進口受到影響,糧食安全成為隱憂。學者建議提升糧食自給率並建議民間預存糧食,以防範潛在威脅。
面對國際局勢的不穩定,假如未來我國進入緊急狀態,我們的水電與糧食能否支撐?農業部去年的報告指出,國內糧食自給率僅有三成,創下18年來的新低紀錄。隨著外媒報導中國可能對台進行封鎖,戰時物資的問題再次引發關注。經濟部長表示已經有應對計畫,但不便透露細節。
經濟部長提到:「我們都有因應的對策,但撐多久不便回答。」目前,能源物資儲備成為焦點,尤其在外媒報導中國對台封鎖計畫的背景下,幾個月前的圍台軍演也讓水電糧食議題受到重視。立法委員針對假如中共封鎖的情況表示,依賴進口的能源若能確保,法定的存量可達14天以上,但對於糧食的壓力依然存在。
根據農業部最近發布的2023年糧食供需年報,糧食自給率再次下降至三成,創18年來的最低紀錄,穀物自給率也降至25.5%,蔬菜自給率則為近10年內的最低。立法委員對於是否能在戰時達到40%的自給率表示仍需進一步討論,並質疑農業部能否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2020年4月的數據顯示,國內公糧庫存約86萬噸,搭配民間糧商庫存至少110萬噸,若考慮到新收成,國人每月10萬噸的稻米消費量理論上可供應9至11個月之餘。儘管農業部對於最新庫存不便透露,學者指出保守估計下,安全的稻米存量應至少保持3個月,豐收過後的庫存更應有餘量。然而,除了稻米外,國內對小麥及蛋白質來源的依賴仍是潛在的隱憂。
專家表示,如果港口被封鎖,進口的飼料及玉米大豆將無法進入,將影響家禽家畜的飼養及肉類供應。因此,提升糧食自給率與民間自願預存至少3個月的糧食,或用自產取代進口飼料,成為抵禦外界威脅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