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師同行的「台北新四國遍路」~伴你一路、朝聖旅程不再孤單
- byVic

讀後心得
空海,諡號「弘法大師」,在日本擁有崇高地位,享有「大師」稱號,不僅因其書法造詣,也是日本「三筆」之一,還創立了平民學校和真言宗。至今,仍有信徒在高野山定期進行祭拜,祈求和平與幸福。台北的「天后宮」則是弘法大師在台灣的信仰中心,隱身於繁華中,卻散發出靜謐的力量。大師的足跡與宗教信仰透過台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延續,而圓山的「臨濟護國禪寺」和北投的「普濟寺」則是朝聖之路的關鍵地點,讓信徒在旅途中感受靈性與歷史的交融。這樣的朝聖之旅不僅是尋找靈魂的旅程,也讓人重新體會生命的美好。
諡號「弘法大師」的空海,無論在日本都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更是專享「大師」的名號。因其書法造詣卓越,乃日本「三筆」之一,亦創辦了日本首所平民學校及真言宗,至今仍眾多信徒相信他尚在人間,為世界和平與人類幸福而祈願。因此在日本高野山,每日會進行兩次「生身供」儀式,不論天氣如何,都會為弘法大師送餐,其信仰與日俱增,影響力無遠弗屆,而經歷四國的朝聖之旅也日漸成為全球熱點,而他與台灣的淵源可追溯至「台北天后宮」。
台北天后宮位於繁忙的成都路上,雖未有華麗的牌樓,也無明顯的廟門,但其存在猶如山谷中的蘭花,即使未被人注意,仍獨自展現生命的力量。這裡不僅是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繁華市井中的聖地,讓人在塵囂間享受一段靜謐時光。
進入廟內,環境有如柳暗花明,一派安詳與寧靜,與之前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中庭兩旁則隱藏著重要的線索,虎邊有弘法大師的立像,而台北的四國八十八所石佛中的首二尊則在龍邊的菩薩石像群中,分別介紹弘法大師的宗教信仰及巡禮活動。
「弘法寺」與「台北天后宮」歷史淵源深厚,雖然時空變遷曾讓弘法大師隱身,但如今卻奇蹟般重現在台灣的廟宇,與眾多神明一起護佑著這片土地的眾生,傳承著其非凡不俗的精神。日據時期,由真言宗信徒創設的台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靈感源自弘法大師的足跡巡禮,選定台北市內各處安置石佛,第一番和第二番就位於當時的弘法寺,成為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宗教信仰旅程。
「臺北臨濟護國禪寺」是台灣唯一官方冠以「護國」之名的寺院,現存的八十八尊石佛中,許多已不見蹤跡,但圓山的臨濟護國禪寺是目前可見最多雞佛的地方,共有九尊,是全台保留日治時期木構建築最大的佛寺。臨濟宗或許讓許多人感到陌生,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詩句,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
舊鐘樓山門極具特色,與東和禪寺鐘樓造型相似,皆為台灣少見的日本江戶時期風格建築,屋簷上的瓦片塑有「二字三星紋」,傳聞與歷史人物相關,另一側大雄寶殿的瓦片上則寫著「鎮」字,用以驅邪或鎮風,屋簷的角落更是設置了神秘的「鎖樋」,不僅具排水功能,亦為雨天增添視覺與聽覺的享受。
沿著後山石階而上可抵達萬靈塔,九尊石佛呈扇型排開,亦有歷史意義的髮塔可以參觀,站在廣場前方可俯瞰台北盆地,對於「平地突起如龍」的形容頗為精準,果然擁有臺灣第一處都會公園的美譽。
以「北投普濟寺」作為這段朝聖之路的終點十分合適,此地除了美麗的自然環境,溫泉與美食也為朝聖之旅增添許多色彩,讓每位旅客在結束旅程後能夠放鬆疲憊,這樣完美的安排彷彿預示著人生的旅程,既有繁華也有平淡,縱然經歷過低谷,終會攀登高峰,四時更迭,也嘗遍風花雪月的美好。在外界不斷變化下,內心卻始終如一,這或許就是「台北遍路」的奧秘與弘法大師的魅力所在。
坐落於清幽的「北投普濟寺」,散發出簡樸而莊嚴的氛圍,讓人一眼就無法移開目光。正殿的屋脊及窗戶等裝飾皆不同於一般寺廟,展現出日式風格的精緻之美,正殿供桌後方的「湯守觀音」,是北投重要的信仰象徵,它的存在有著不可思議的故事。而第88番藥師如來,曾經消失但終究歸來,這段重逢讓「台北新四國遍路」體驗活動更加充實,朝聖之路以台北天后宮為起點,北投普濟寺為終點,完美重現於此。
從古至今,許多人踏上這條神聖的道路,名為「朝聖」的目的地正是聖地,而這條通往方式自然隨性又稱作「返璞」,指引人們回到生命最初的純淨,因此有人稱之為「歸真」。這一次,讓我們不問緣由,隨著大師的足跡和心跡,一同展開這段不可思議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