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師同行的「台北新四國遍路」:陪伴你、讓朝聖之旅不再孤單
- byVic

讀後心得
空海大師是日本文化與宗教的重要人物,他在書法上造詣頗深,創立了日本第一所平民學校和真言宗。不少信徒相信他至今仍活躍於高野山,為世界和平祈願。台北天后宮是弘法大師信仰的場所,雖然外觀樸素,但內部卻令人感到寧靜。這裡擁有兩尊石佛,分別代表其信仰及巡禮活動。而弘法寺與台北天后宮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後來的四國八十八所巡禮也讓弘法大師的影響力延續至今。北投普濟寺則是此朝聖之旅的終點,以其獨特日式建築和信仰故事,吸引著眾多信士。整個過程如同生命旅程,讓人重新體悟內心的平靜與美好。
諡號「弘法大師」的空海,在日本擁有崇高的地位,並獨享「大師」的專屬稱號。他擅長書法,是日本「三筆」之一,並創建了日本首所平民學校,還建立了日本佛教的真言宗。至今,依然有許多人相信他仍然在世,為世界和平與人類幸福進行祈願。因此,在日本高野山每天都會舉行兩次「生身供」儀式,無論天氣如何,皆會為弘法大師送餐。他的信仰日益增強,影響力遍及各地,前往四國進行朝聖之旅已成為全球旅遊熱點。而他與台灣的淵源,則要從位於西門町的「台北天后宮」說起。
「台北天后宮」是弘法大師在台灣出現的廟宇之一,位於人潮熙攘的成都路上,隱身於一片連棟建築之中。雖然這裡沒有華麗宏偉的牌樓,也少了明顯的廟門,但它如同山谷中悄然綻放的蘭花,即使沒有人注意,依然展現出生命的力量,隱喻著這裡不僅是重要的信仰中心,更是繁華市集中的一處靜謐空間,讓人得以享受難得的寧靜。
在廟內,隱藏著另一個美麗的世界,這裡的安祥寧靜與外界的喧雜形成強烈對比。中庭兩側具重要意義,虎邊是弘法大師的立像,而台北四國八十八所的石佛首兩位,則矗立於龍邊的菩薩石像群中,分別代表弘法大師的宗教信仰與巡禮活動。
實際上,「弘法寺」與「台北天后宮」之間有著歷史淵源。雖然隨著時間演變,弘法大師曾經消失,但如今他奇蹟般地重現在台灣的廟宇中,與我們熟知的神仙佛一起護佑著這片土地上的眾生,這段傳奇突顯了「台北天后宮」的非凡意義,也使其成為地方的精神堡壘。
在日據時期,真言宗信徒創設的台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靈感源於弘法大師的足跡巡禮,選擇台北市內的圓山、芝山岩、草山、竹子湖、北投等地安置石佛,以石佛替代道場。首兩位石佛藏於當時的弘法寺,未曾想到,這充滿療癒意味的朝聖之旅最終竟成為了關鍵成功的要素,讓宗教信仰從聖殿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臺北臨濟護國禪寺」是台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寺廟,當初的八十八尊石佛中,有很多已不復存在。本寺位於圓山,是目前可以一次看見最多石佛的地方,藏有九尊,且為台灣唯一帶有「護國」官方名號的寺廟,並保留有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木構建築。或許很多人對於「臨濟宗」較為陌生,但有首詩卻是廣為流傳,那就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此詩出自黃檗希運禪師,他正是臨濟宗祖師臨濟義玄的老師。
寺院的入口處設有特色鐘樓山門,造型風格與東和禪寺相似,為台灣少見的江戶時代風格建築。屋簷上的筒瓦刻有「二字三星紋」,與兒玉源太郎總督有所關聯,另一側的大雄寶殿則注明了「鎮」字,主要用於驅邪或鎮風,屋簷上下的「鎖樋」設計,除具排水功能,還為雨天增添視覺和聽覺的享受。
沿著後山石階向上可達萬靈塔,九尊石佛在廣場前呈扇形排列,還有兒玉源太郎立的髮塔,這些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站在廣場上順著視線俯瞰,可欣賞台北盆地的風景,當年先民以「平地突起如龍」來形容圓山的模樣,實在貼切,名副其實的「台灣第一都會公園」美稱。
將「北投普濟寺」作為這段朝聖之路的終點,再合適不過。這裡的美好山水和溫泉、美食成為重要角色,讓大家在旅途中習得的疲憊得以充分舒緩。這樣的完美安排,似乎預示著人生如同這段遍路,既要走向繁榮,也要回歸平靜。經歷過最低谷,最終又可攀上高峰,猶如四季更迭。雖然經歷春夏秋冬,但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妙變化,而靈魂卻依然如一。或許這就是「台北遍路」的奧秘,以及弘法大師長久以來的魅力伴隨著。
至今,許多人依然踏上這條神聖的道路,稱之為「朝聖」,其通往方式被視為「返璞」,指引著人們回到生命的初始美好。這不禁讓人思考,這一起不問緣由、不求目的,便跟隨著大師的足跡、共赴這段美妙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