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AI雖能仿造吉卜力,卻是否理解宮崎駿的靈魂?
- byVic

讀後心得
最近社群興起「吉卜力風格」熱潮,許多人上傳照片至 ChatGPT,生成童趣滿載的圖片,引發熱烈討論。這些圖像喚起了深刻的生命體悟,讓我想起過去逝去的摯友和母親,提醒我珍惜生命的有限。雖然AI能複製風格,但卻無法捕捉創作中的靈魂與感情。創作不僅僅是外在的表現,而是源自生命經歷的獨特視角。作為一名創作者,我堅信表達真實自我的重要性,希望透過自動化工具幫助其他擁有靈魂的個體,將自己的故事轉化為可見的作品。即使AI進步,我們依然要保持對創作的熱情與探索,記住只有我們自己能留下生命的痕跡。
近期社群掀起一陣「吉卜力風格」熱潮,許多人紛紛將照片上傳至 ChatGPT,生成一系列充滿童趣與回憶的圖片。「這也太真實了吧!」、「勾起了童年回憶!」、「這是怎麼生成的?我需要付費嗎?」社群網站上充滿了興奮的討論。我滑著那些色調飽和、構圖溫暖的吉卜力風格圖片,心中竟不禁涌起一陣感動,想起了那些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這看似「再現」的技術,卻讓我對生命的有限有了更深的體悟。腦中閃過幾位曾與我共事的同事,他們年紀與我相仿,卻因意外或疾病早早離開。而我的母親,她在我年輕時便已離世。那次,我第一次深刻明白:生命多麼短暫,必須好好把握。這也讓我想起《黑鏡》中關於人類意識儲存的情節,若有一天這成為現實,那些曾經短暫活過,帶著遺憾離開的人,是否仍會如現在般珍貴?如果我們隨時可以「備份」,是否還會真心對待每段關係與創作?或許正因這些人不在了,才讓我更在意「這些看似相似的東西」是否能真正還原記憶中的感動。
大家說這些圖片「很像宮崎駿」,但若仔細觀察,真的如此嗎?AI或許可以模仿吉卜力工作室的畫風,但卻無法複製創作中的靈魂。看著這些圖片,我想起第一次看到《龍貓》的感動,那是每個孩子期待的夏日冒險;也讓我想起《魔法公主》中,關於人與自然的矛盾掙扎──沒有真正的正義,也沒有單一的邪惡。這些都是 AI 產生圖片裡所缺乏的情感:真正的故事與回憶、溫暖中夾雜著反思的靈魂,以及對社會、環境和人性的提問,這是他創作靈魂的核心──拒絕簡化世界,擁抱混亂中的多重視角。
我認為,創作的靈魂源自於創作者獨特的生命經驗,並進而產生絕無僅有的觀點。而如今,演算法與社群媒體的快速節奏常常使我們急於下結論。我們急著尋求答案與重點,卻忽略了過程與論述的深度。我們專注於分類、簡化與標籤,但真正的創作價值,難道不是來自那個「無法歸類」的靈魂嗎?這再次讓我確信,創作靈魂的核心一直不在於「看起來像不像」,而是「你想傳遞的是什麼」。
對我而言,創作有一部分並非為了流量和轉換率,而是因為「不說出這句話,我會遺憾」。深知生命有限的我,努力讓自己的生活不留遺憾,無論是獨立開發產品、追星、創業,還是經營自媒體。我也撰寫過許多「實用型」的文章,如如何找工作、寫履歷、自由工作及市場調查等。我明白這是讀者所期待的內容,但最令我開心的創作,往往源於生活的觀察與反思。這些文章是我一直想要表達的心聲,卻不一定是讀者想看的,如「徒腳上班、徒手吃飯,英語不好又如何?——在美國,那些印度同事教我的事」和「人人都是強者我朋友」。這些都是我所認為「死前一定要寫下來」的文字,因為這些人生體驗真正地改變了我,希望有緣人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甚至是感受到陪伴。
每次收到私訊說:「因為你的文章,我嘗試了第一個副業」、「我終於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我就明白這便是我寫作的意義。這些文字並非為了轉換,而是我的人生證明──讓世界知道,我曾經怎麼活過。我們不是要用 AI 複製靈魂,而是幫助靈魂被看見。
這幾年來,因為創作及我作為軟體工程師的背景,我開始研究自動化與 AI 工具。這不是因為想成為 AI 工程師或害怕被時代踢出,而是我意識到世界上有太多「有靈魂的人」未能表達。有些人觀察細緻,經歷豐富,但不擅寫作、不懂排版、不會剪輯與社群運作。他們並非沒有聲音,只是缺乏表達的技術與環境。我希望透過自動化,將「創作流程」變成可以複製且放大的系統。我想開發一套寫作輔助工具,協助創作者將腦海中的靈魂轉化為可被世界看見的作品,因為我自己曾是那個不擅於表達的人。透過大量閱讀與寫作與嘗試,我的聲音才逐漸成形。我清楚,那些尚未被聽見的靈魂,仍然十分之多。
我不懼怕 AI 的進步,所擔心的是我們不再對世界感到好奇,也不再對創作感到興奮。我懼怕的是我們不願意表達,或與他人建立深入關係;在快速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忘記了那些需要跌跌撞撞、不斷試錯,才能獲得的喜悅。AI 可以模擬風格、寫出優秀文章,但它無法創作出你曾經的失敗、流過的淚水、與朋友共度的快樂,以及在孤獨中仍選擇繼續的勇氣。
與其擔心被 AI 取代,不如回到創作的本質,創作本就是生命的延伸,AI 雖然可以模仿你的風格,但你活過的痕跡,只有你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