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ira .

zaira .

2025-04-21

The argument in favor of using filler tex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f you use any real content i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anytime you reach.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Get In Touch

二戰結束八十周年讀書分享(一)──探索「漢奸」胡蘭成

二戰結束八十周年讀書分享(一)──探索「漢奸」胡蘭成
讀後心得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這一年是二戰結束八十周年,回顧歷史,讀書成為一個好方法。筆者提到胡蘭成,他的評論超越了領袖和軍事人物,深入文學與言論自由。胡蘭成早在1939年為汪精衛辯護,主張投降求和也是言論自由的表現;這與現今對言論自由的討論有相似之處。此外,他預測了二戰與國際格局的變化,認為戰爭是為了國際力量的重新分配。他也批判共產黨政治的反覆無常,展現出他對當時政治的深刻洞察力。胡蘭成的文筆優美,觀點獨到,儘管他曾是汪政府的幕僚,但對於文化與禮樂的描述依然值得思考。這篇文章回顧了他的思想,提醒我們在變遷中保持清醒的思考。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2025年,全球再度面臨浮躁的局面,戰爭的陰影再次在歷史的角落逐漸擴大。如果想要回顧二戰的歷史,閱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首先想到的是胡蘭成,他的作品不僅關注領袖與軍事人物的口號,更多的是那些不參與戰鬥的知識分子所表達的真知灼見。

提到胡蘭成,許多台灣人可能知道他是張愛玲的「漢奸」男友,以及文學愛好者了解他是三三文學集團的精神導師,但他的政論文選卻鮮有人認識。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時代,他的許多論點可謂中文世界的獨創。以下是幾個值得分享的觀點:

  • 首先,他以言論自由為基礎幫汪精衛辯護,認為「民主在於言論自由,人之未戰而言戰者有罪,未和而言和者亦有罪,此皆病態。」(1939年)這段話的背景是在中日戰爭初期,汪精衛向日本發出求和的電報,胡蘭成作為他的幕僚挺身捍衛他的觀點,認為尋求和解的言論也是自由的一部分。與此類似的觀點在當今社會中也有共鳴。

  • 其次,胡蘭成指出二戰的本質是一場全球殖民地的再分配,他預見美國的霸權與蘇聯的崛起,這一點至今仍令人驚豔。76位學者在分析烏克蘭戰爭時提到,「這場戰爭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但因為利益的考量卻持續延宕。」這說明了國際格局對和平的重要性,胡蘭成和學者們的看法出奇地一致。

  • 第三,胡蘭成描繪了中國文化的美好,尊古而不復古,提倡讓傳統的情操在現代社會中得以綻放。他也對共產黨提出尖銳批評,認為其立場反覆無常,並未能提供真正的解決方案。

  • 最後,胡蘭成在1945年初曾寫到,「這次的戰爭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使得戰爭的結束變得更加困難。」他的觀察令人反思,因為在戰爭中,真正的目的往往被模糊,讓人難以界定打下去的意義。

自此,胡蘭成成為台灣文化中一個引人矚目的角色,無論是贊同還是反對,都無法否認他的深遠影響與思想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