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八十周年閱讀特輯(一)──評析「漢奸」胡蘭成
- byVic

讀後心得
今年是二戰結束八十周年,戰爭再次成為令人關注的話題。回顧歷史,讀書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例如胡蘭成的政論文選。胡蘭成主張言論自由,批評中日戰爭中的求和行為,提前探討了國際政治的變化。他也批評共產黨的無常立場,並闡述了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他直面戰爭的無聊與意義,其觀點在今日仍具啟發性。本文探索了胡蘭成的影響及其與現代學者的共鳴,提醒我們要珍惜言論自由。
今年是二戰結束八十周年,2025年,世界再度顯得浮躁,戰爭議題在歷史課本之外擴大成為難以忽視的夢魘。若要回顧二戰的歷史,讀書是一個理想的途徑。筆者想到胡蘭成,他讓人知道戰爭不僅僅是領袖與軍事人物的口號,更是那些不參戰的學者所表達的真知灼見。
提到胡蘭成,許多台灣人可能了解他與張愛玲的關係,文學愛好者也許知道他是三三文學集團的精神導師,但他的政論文選鮮少被人閱讀。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時代,他提出的許多論點為中文世界所獨創,以下是幾個例子供大家參考。
胡蘭成率先為汪精衛辯護言論自由,指出「民主的價值在於言論自由,未戰之前言戰者即為有罪,尚未和時,言和者也為有罪,這是一種病態。」(1939年)這段話的背景是中日戰爭初期,汪精衛向日本發出求和平的電報,胡蘭成作為其幕僚辯護,認為投降求和也是言論自由的表現。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中,這段話似乎與最近關於言論自由的討論有些相似。
胡蘭成分析「(二戰)是全球殖民地再分割的戰爭,結果不僅是英國和德意日之間的利益轉移,而是會有其他勢力介入。」這些預測對於美國霸權和蘇聯崛起都相當準確,引人讚佩。最近76位學者也基於國際格局分析烏克蘭戰爭,認為這場戰爭本可避免,但因為政治利益的考量而持續延長,迫使烏克蘭成為博弈的犧牲品。
胡蘭成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對當前世界政治的敏感度。在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後,他的和平主張未再被提及,可能他已預見到國際情勢的破壞會難以恢復。76位學者的觀點也強調維持和平的必要性,這與胡蘭成的看法有著驚人的一致性。
胡蘭成在1945年寫道,「無論是中日或全球的戰爭,似乎都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戰爭延續。」這番言論揭示了他對當時戰爭狀態的無奈,並批判了戰爭不斷延續的荒謬。
這些觀察讓人對胡蘭成複雜的個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既糊塗又清醒,既令人頭痛又引人思考。他提出的見解和建議即便過了80多年,仍然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