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AI雖可模擬吉卜力,然其真正理解宮崎駿靈魂的能力如何?
- byVic

讀後心得
最近社群掀起「吉卜力風格」熱潮,許多人透過 ChatGPT 生成充滿童趣的圖片,引起熱烈討論。觀賞這些圖片時,我不禁懷念已故的親友,讓我體會到生命的短暫。AI雖能模仿吉卜力的畫風,但卻無法複製創作的靈魂與深刻的故事。創作源於獨特的生命經驗,不應只是追求外觀的相似,而是表達內心的真正聲音。透過自動化與AI,我希望幫助那些有靈魂的人找到表達的方式,讓未曾被聽見的聲音能夠被世界看見。創作本质上是生命的延伸,只有我們自己能留下活著的痕跡。
最近社群掀起一陣「吉卜力風格」熱潮,大家紛紛將照片上傳至 ChatGPT,生成一張張充滿童趣與回憶感的圖片。社群網站上充滿興奮的討論和期待,彷彿這些圖片帶領我們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滑著那些色調饱和、構圖溫暖的圖像時,心中不禁思潮起伏,令我回想起那些曾經與我共事的同事,以及早已離世的母親,讓我深感生命的有限與珍貴。
這些看似「再現」的技術唤醒了我對於生命的思考。若未來真的可以儲存人類的意識,那曾經帶著遺憾離開的生命,是否仍會如現在般珍貴?我們是否還會珍視每段關係與每次創作?也許正因為那些已逝的靈魂,我才更在意這些作品是否真的能還原記憶中那份深刻的感動。
雖然大家稱讚這些圖片「很像宮崎駿」,但仔細觀察後,仍須提出疑問:AI真的能複製創作的靈魂嗎?那些圖片或許具備吉卜力工作室的畫風,但卻缺乏真正的故事與情感。看著這些圖片,讓我想起第一次觀看《龍貓》時的期待與驚奇,還有《魔法公主》中那種人与自然的矛盾掙扎。這些深邃的議題與情感,是AI所無法傳達的。
我相信,創作的靈魂源自獨特的生命經驗與觀點。在快速變化的當今社會,演算法與社群媒體的節奏讓我們很容易匆匆忙忙下定論,常常忽略了理解過程的必要性。創作的價值應源於那些「無法歸類」的靈魂,而不僅是「表面是否相似」。
對我而言,創作的意義不在於流量與轉換率,而是因為內心的某種渴望必須被表達出來。生命有限,我努力讓自己的生活不留遺憾,無論是創業、撰寫自媒體文章,還是其他生活中的觀察。某些文章或許不如讀者期待,但這些是我想「死前一定要留下」的記錄。每當有人告訴我因我的作品而有所行動,我便知道,這就是我創作的真諦。
這幾年來,我投入於自動化與AI工具的研究,並非渴望成為技術專家,而希望能夠幫助那些有靈魂卻無法有效表達的人。透過自動化的方式,我希望創造一個幫助創作者轉化靈魂表達的系統,因為我自己正是從那些不擅長表達的境地走來。
我並不害怕AI的進步,而是擔心當我們對世界不再感到好奇、對創作不再興奮的那一天。我擔心在人際關係的疏離下,失去真誠的表達和交流。AI或許能模仿風格,但它絕對無法創造出失敗的痛苦、流過的淚水及那份勇氣。創作是生命的延伸,AI無法替代的,是那份活著的痕跡與獨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