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死」成為社會議題 民眾黨團提出防治法草案 促請建立通報系統與守門人機制
- byVic

讀後心得
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獨居人口增加,使得「孤獨死」事件屢見不鮮,受到各界關注。立法院法制局提出研析報告,建議借鑒日本和南韓的孤獨死法制經驗,倡議跨部會合作設立專線及諮詢平台,以預防孤獨死及處理相關問題。台灣民眾黨也提出「孤獨死亡防治法草案」,強調應設置跨部會諮詢會,建立通報系統,發展「孤獨死防治守門人」角色,以加強對孤獨死的防治措施。
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獨居家庭持續增加,「孤獨死」的案例也頻頻出現,這引起了各界對該議題的高度關注。最近,立法院法制局針對「日韓孤獨死法制」提出了相關研究報告,建議借鑒日本和韓國的立法經驗,並運用台灣的長期照護據點和通報系統。政府應該跨部門合作,設立專線及諮詢平台,從而預防孤獨死及處理後事。
台灣民眾黨團在本會期提出了「孤獨死亡防治法草案」,法案中不僅參考了日韓的經驗,還明確指出中央主管機關需設立跨部門孤獨死防治諮詢會、建置通報系統,並推廣設置「孤獨死防治守門人」。
法制局的報告指出,台灣的高齡化速度快於其他國家,獨居人數和中老年獨居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孤獨死」的現象愈加明顯。日本和南韓近年來相繼推出相關立法,值得台灣借鑒。法制局提到,日本在2023年6月推出《孤獨與孤立對策促進法》,將「孤獨」和「孤立」視為社會問題,鼓勵地方政府成立區域委員會,組織支援團體和專業訓練,並建立全國資料庫以揭示隱性孤獨的存在。
此外,南韓於2020年公布的《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明確規範了孤獨死的定義,並賦予公民在面臨孤獨死風險時向政府請求幫助的權利。根據南韓的調查報告,孤獨死現象有三大特徵:數字逐年上升,男性比例高於女性,且50到60歲男性是高危險群,2023年孤獨死人數已超過3661人。
在台灣的情況下,過去社會對「孤獨死」往往有偏見,認為只有「貧窮和無子女者」會面臨這種情況。然而,專門處理孤獨死的業者發現,大多數孤獨死實例發生在35到65歲的中壯年男性,其中很多人都有家庭和子女。因此,孤獨死的根本原因可歸結為家庭結構變遷、親情淡薄和人際關係疏離。
法制局建議,台灣可藉由現有的社區關懷據點、鄰里通報系統等,完善相關法律框架並建立電子資料庫。同時,行政院應協調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設立專線和諮詢平台,讓有需要的人能迅速獲得幫助,以預防孤獨死和妥善處理相關社會問題。
民眾黨團提出的草案指出,隨著台灣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獨居者面臨自殺和疾病引發的孤獨死案例逐漸增加,這些案例往往在多日後才會被人發現。根據內政部的統計,現在台灣的一人戶已達332萬戶,這些人面臨孤獨死的風險卻缺乏安全網。
草案明確指出,孤獨死是由於社會隔離導致的死亡,要依據個人、家庭和社會因素,從生理、心理、社會、經濟、文化及教育等多方面進行防治。草案指出,中央主管機關將由衛生福利部負責,並設立跨部門的孤獨死亡防治諮詢會,各地方也需成立相應機制,確保每年編列預算以支持相關工作。
此外,中央主管機關應制定全國孤獨死亡防治計畫,包括現況調查、死亡資料特徵分析、推廣孤獨死防治教育訓練等,並協助媒體與網路平台遵循孤獨死報導原則,建立自律機制。草案還定義孤獨死防治守門人為那些能夠識別孤獨死亡風險和提供協助的人。
草案也規定將建立孤獨死亡防治通報系統,使醫事人員、社工、長照服務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能夠在得知孤獨死亡的情況下,進行必要的通報工作,而這些通報的身份信息將受到保護。
民眾黨的委員曾在影片中提到孤獨死的問題,強調除了老年獨居的族群,社會上還需要找出其他孤獨但需要幫助的人,進而發展防止孤獨的策略。首要措施包括設立諮詢專線、針對個案進行管理,以及建立社群空間,讓孤獨者有機會與他人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