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AI可以模擬吉卜力風格,但它真正理解宮崎駿的靈魂嗎?
- byVic

讀後心得
作者Yi姐探討了最近社群中興起的「吉卜力風格」圖片生成熱潮,並反思其背後帶來的情感。她提到這些圖片雖然可愛,卻無法真正傳達創作中的靈魂和故事。AI能模仿風格,但無法複製創作者的獨特經驗與情感。Yi姐強調創作不是單純追求流量,而是表達生命中的感受與體悟。她希望透過自動化工具幫助那些有潛力但未被聽見的創作者,讓更多人的故事能夠被看見。最終,Yi姐提醒大家,創作是對生命的延伸,無法被替代,而真正的價值在於個人獨特的歷程與思考。
最近,社群掀起了一陣「吉卜力風格」熱潮,大家紛紛將照片上傳至生成工具,創造出一幅幅充滿童趣與懷舊感的圖片。網路上充滿了興奮的討論聲,有人驚呼「這也太真實復刻了!」,有人感慨「勾起童年回憶!」,還有人詢問「怎麼生成?我要付費嗎?」。我在滑著那些色調飽和、構圖溫暖的圖片時,心中忽然湧起了一陣感傷,讓我想起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這看似「再現」的技術,讓我更加理解生命的有限性。我的腦海中閃過幾位曾經共事的同事,他們雖然年齡相仿,卻因意外或疾病過早離世,更想起了我的母親,她在我還年輕的時候就離開了。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生命的短暫,必須好好把握。
這也引發了我想起影集《黑鏡》中的場景──人類的意識可以被儲存於某個系統中,聲稱能永生。如果這一天真的來臨,曾經短暫活過、帶著遺憾離開的人,是否依然珍貴?若我們能隨時「備份」,還會否認真對待每一段關係與每一次創作?或許正因為這些人不在,我才更在意那些看似相似的作品能否真正還原記憶中的感動。
有人說這些圖片「很像宮崎駿」,但經過仔細觀察,AI或許能複製出吉卜力工作室的畫風,卻無法擁有創作中的靈魂。這些圖片讓我回想起第一次觀看《龍貓》的時光,那是每個孩子都夢幻的夏日冒險;同時也引發我思考《魔法公主》中人與自然的矛盾──沒有絕對的正義,也沒有單一的邪惡。那些AI生成的圖片所缺乏的,正是宮崎駿作品中所蘊含的真正故事和回憶、溫暖中帶著的反思,以及對社會、環境和人性的提問,這些成為其創作的靈魂核心,拒絕簡化世界,願意擁抱混沌中不同的視角。
我認為創作的靈魂源自於創作者獨特的生命經驗,進而形成獨到的觀點。如今的演算法及社交媒體的快速步伐讓我們習慣快速得出結論,急著尋求答案與重點,卻常常忽視過程與論述的理解。我們忙著分類、簡化及標籤,但創作的真正價值不正是來自那個「無法歸類」的靈魂嗎?因此,我更加堅信創作的核心在於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而非外在的相似性。
對我而言,創作的部分目的並非僅僅為了流量與轉換率,而是因為「這句話若不說出來,我將會遺憾」。在明白生命有限的早期,我努力讓自己的生命不留遺憾,投入於獨立開發產品、追星、創業及經營自媒體等。我也撰寫了許多「乾貨型」的文章,例如如何找工作、寫履歷、從事自由工作、進行市場調查等。我知道這些內容受讀者喜愛,但最讓我感到滿足的創作,往往來自生活中的觀察與反思。
我分享的一些上面提到的文章,也許不一定符合讀者的期待,但卻是我心中「必須寫下」的內容,因為這些經歷真正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希望它們能夠被其他人讀到,從而影響他們的未來,甚至感受到某種陪伴。每當有人私訊我,表示「因為你的文章,我嘗試了第一個分副業」或「我終於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了」,我就明白,這正是我寫作的原因。這些文字不是為了轉換而寫,而是人生的證明──向世界宣告,我曾如何活過。
我們不應該試圖用AI來複製靈魂,而是尋求幫助靈魂被看見。近年來,因為創作及我作為軟體工程師的背景,我開始探索自動化與AI工具的應用。這並非因為想成為AI工程師或害怕被時代淘汰,而是我察覺到有太多靈魂深邃的人無法表達。有些人擁有敏銳的觀察力與豐富的經歷,但在寫作、排版或剪輯方面卻感到無能為力。他們並非沒有聲音,只是缺少「表達」的能力與環境。我希望透過自動化,使「創作流程」變得可複製且可擴大。我想開發一套寫作輔助工具,幫助創作者把腦海中的靈魂轉化成可以讓世界看見的作品,因為我曾經也是那位不擅長表達的人。
透過閱讀、寫作及實驗,我的聲音逐漸成形,而我深知,尚有許多靈魂尚未被聽見。我不懼怕AI的進步,反而擔心的是我們不再對世界感到好奇,也不再對創作保持熱情。我害怕的是我們不再願意表達自己,也不再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更害怕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忘卻了那些需要跌倒、嘗試錯誤才能體驗到的喜悅。AI雖然能夠生成風格、撰寫文章,但它無法創作出你經歷過的失敗、淚水、友誼的快樂與在孤獨中仍選擇前行的勇氣。
與其擔心被AI取代,不如深入理解創作的根本,因為創作原本就是生命的一種延伸。AI或許能摹仿你的風格,但你活著的痕跡,只有你自己才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