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ira .

zaira .

2025-04-21

The argument in favor of using filler tex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f you use any real content i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anytime you reach.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Get In Touch

【換日線職涯】對心理學的熱愛是否能成就心理師的職涯?

【換日線職涯】對心理學的熱愛是否能成就心理師的職涯?
讀後心得
心理師的工作正逐漸受到重視,隨著社會變遷,越來越多人尋求心理治療。近期有關心理師的話題引發熱議,主要因為不少人對這一職業存在誤解,認為心理師的工作簡單,只需聊天和傾聽。事實上,成為心理師需經過高強度的訓練和專業認證,而許多熱衷於心理學的人未必能適應臨床工作。心理療法需要根據個案的狀況來調整,而不應隨意應用理論。此外,心理學的職業範圍廣泛,並不局限於心理治療,還有許多其他領域能夠發揮作用。

這幾年,「心靈療癒」與「心理諮商」成為越來越受到關注的話題。隨著社會變遷,尋求心理治療的人數持續增加,許多人自願花費資金以獲得心理治療和輔導。最近,一支關於「心靈成長課程」的影片引發了熱烈討論。這些課程的盛行,部分原因在於許多人對心理產業的「商機」抱有誤解,誤認為心理師的工作只是簡單的交談,甚至以為只要學習幾本心理學書籍,就能成為老師或教練,卻忽視了心理專業的嚴謹性與不當治療的風險。

在台灣與美國,心理師作為職業選擇愈加受到青睞,許多人希望報考心理研究所。然而,成為心理師的門檻高、訓練時間長,且需要顯著的資金投入,因此不少人選擇成為「靈性教練」,而非臨床心理師或心理諮商師。根據報導,人力銀行將「身心靈療癒工作者」列為 2025 十大亮點工作之一。而諮商研究所則普遍被認為是當代「最難考的研究所」之一。心理師行業之所以愈加熱門,可能有以下三個原因:

  • 畢業即就業的保障
    近年來,心理諮商所的報考人數大幅增加,心理諮商已成為台灣和美國競爭激烈的科系。每年有好幾百至上千位學生報考,但錄取名額卻相對有限,往往只收取 10-20 位。根據現行規定,心理師證照必須在研究所畢業後才能考取,而非每位心理系畢業生都能順利考取研究所或獲得執照。儘管市場對心理師的需求龐大,卻依然供不應求,形成「僧少粥多」的情況。在美國,許多社區諮商機構由於人力不足而無法招募心理師,甚至會提供獎學金以吸引學生畢業後投入職場,因此,「畢業即就業」的保障使得這門科系愈來愈受歡迎。
  • 希望透過心理學達到「自我療癒」
    在心理諮商界中,許多人因為自身的心理創傷或情緒困擾而開始產生成為心理師的想法。隨著「自我照護」概念的流行,人們對自身的心理問題愈加重視,認為學習心理學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從而選擇進入這一領域,希望未來能協助與自己有相似經歷的人。研究顯示,許多心理治療師在成長過程中曾經面臨心理困難,這些經驗是他們選擇這條職業道路的重要因素。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成為心理師是「療癒自己」的最佳途徑,如果心理師仍有未解決的創傷,可能在面對個案時產生「反移情」,而影響治療的專業性。
  • 對「心理師」的錯誤認知
    隨著心理諮詢行業的熱度上升,許多人對「心理師」的工作持有錯誤看法,認為這份工作只是「傾聽和聊天」,因此是一種輕鬆的賺錢方式。他們甚至認為只要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就能擔任心理師的角色,隨意推用從書籍或影片中學到的技巧,低估了這份工作的複雜性。這也是影片中提到的「心靈成長課程」所面臨的問題──許多LGATs(心靈成長課程)創辦人並非心理學家,卻大量使用心理學技巧來操控人心,營造「療程有效」的錯覺,卻無法意識到所造成的傷害。

心理治療領域中的專業心理師使用的技巧需符合「實證為本治療」的標準,這意味著經過臨床驗證的治療方法才可使用。所有心理師不得隨意使用未經臨床驗證的技術,違者可能因倫理問題受到處分,重則甚至吊銷執照。每位研究所畢業的心理師,即便剛開始執業,也須經過一至兩年的實習訓練,並在期間接受資深督導的指導,確保個案獲得安全有效的心理治療,而不僅僅是「聊天」的工作。

因此,尋求身心靈教師或教練的協助時,務必要確認對方是否已接受完整訓練並理解基本倫理守則,以避免遭到剝削或不當利用。

喜歡心理學或想藉由心理學療癒自我,並不一定要從事心理治療和諮詢的工作。心理學應用範圍廣泛,例如,若喜愛研究人類行為,可以考慮成為心理研究員;若喜歡培訓或將適合的人放在適當位置的話,可以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工作;若喜歡研究消費行為,則可成為市場分析師。這些職業同樣使用大量心理學理論,並能在不同領域中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