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大舉徵收關稅,歐洲與中國是攜手合作還是提防對方?
- byVic

讀後心得
在4月3日的中國商務部發布會上,發言人何亞東強烈反對美國加征“對等關稅”的決定,並表示中國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他指出,多個貿易夥伴對此表示不滿,並批評提高關稅無助於解決美國內部問題,反而損害自身利益及全球經濟穩定。何亞東呼籲美方立即取消單邊措施,並透過平等對話解決分歧。同時,他提到中國與歐盟在貿易上有進一步合作的意願,盡快重啟電動汽車反補貼談判。儘管中國和歐盟在多項貿易問題上仍有摩擦,但專家認為,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因美國加稅影響而出現改善。
在4月3日的中國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何亞東強烈反對美國決定加徵“對等關稅”,並表示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他指出已有“很多貿易伙伴表達強烈不滿與明確反對”,並強調“歷史證明提高關稅並無助於解決美國自身的問題,不僅會損害美國利益,同時危及全球經濟發展和產供鏈的穩定”。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透過平等對話妥善解決分歧”。發言人反覆提到“很多貿易伙伴”這一用語,顯示出其在對美態度上的團結與共識。
會中,何亞東透露幾天前,中國商務部長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會成員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儘快重啟有關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的價格承諾談判,以促進中歐企業間的投資與產業合作。由於案情較為複雜,中方應歐方請求決定延長白蘭地反傾銷案的調查期限。
曾任歐盟駐中國商會主席的專家表示,這是中國在特朗普顛覆現行國際秩序的過程中,對歐盟進行“魅力攻勢”。他認為,歐盟與中國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有機會更加接近,促進歐中關係的緩和。隨著中美關係因特朗普加徵關稅而緊張,中國政府必須回應此挑戰,並且早已準備好反擊。
中國駐歐盟商會秘書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作為全球三大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和歐盟應該強化溝通和磋商,以為動蕩的全球貿易帶來穩定性。然而,中歐互相接近、共同抵抗特朗普關稅的倡議却面臨不少內部挑戰。歐中之間在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等貿易問題上存在顯著摩擦,歐盟方面已認定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受益於“不公正的補貼政策”,並實施了相應的懲罰性關稅,而北京也對多種歐盟產品加征了報復性關稅。
儘管雙方持續談判,但何時能取得實質成果依然不明。此外,分析人士擔心,隨著特朗普普遍加徵關稅,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歐盟和中國,可能會在美國市場外競爭更加激烈,進而加劇彼此之間的矛盾。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專家指出,中國商品可能需要尋求其他銷售市場,特別是歐盟市場,並提出中國企業雖然更加高效與創新,卻同時也在享受巨額補貼,人民幣低估進一步賦予中國商品不對稱的競爭優勢。
對於這些擔憂,中國駐歐盟商會則認為,貿易摩擦與分歧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並強調中歐雙方應作為多邊貿易體系的維護者,防止更嚴重的沖擊。他建議重新啟動《中歐投資協議》的談判,以通過合作來應對全球市場的動蕩。
然而,某位德國經濟學者認為,解凍《中歐投資協議》並非明智之舉。如果中國真的可以大幅縮減補貼、恢復人民幣升值,或許可以討論該協議,但那不一定符合歐洲的利益,因為協議可能會促使歐洲企業加大對中國的投資,擴大中國工廠產能,進而威脅歐盟的出口與本土就業。
長期在中國生活的專家提到,中國商品對歐盟市場的衝擊與《中歐投資協議》可能導致的就業流失,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工業的產能過剩問題,而在當前的政經形勢下,解決這一問題相當困難。他指出,中國的製造業生產全球34%的商品,實際消費僅佔12%,這會造成內部經濟問題,也會影響與貿易伙伴的關係,不過他仍相信雙方都在尋求改善關係。
智庫專家近期警告,歐洲不應在歐美關係轉冷之際尋求拉近與中國的距離。過去的歐中摩擦,如今依然存在,問題仍是產能過剩與不公正貿易手段。因此,另尋他策未必能解決根本問題。
鑒於此,近期德國以及歐盟政界開始提及“雙重去風險”概念,即同時降低對美國和中國的經貿依賴度。有專家指出,由於特朗普的關稅,歐盟的對華去風險策略變得更加艱難,必須加強與其他地區國家的關係,以促進經貿多樣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