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對等關稅重創全球經貿,將對地緣政治帶來何種重組?
- byVic

讀後心得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可能會被後代與歷史上重大經貿事件相提並論,如尼克森和斯姆特-霍利關稅法。這一政策重塑了全球經貿,但卻造成了破壞,摧毀了近80年的全球經貿體系,並引發地緣政治重組。川普宣稱4月2日為美國「經濟獨立宣言」,隨之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關稅,對部分國家更高。此舉導致全球經濟受創,需求下降,緊縮效果顯著,末來經濟成長需大幅下修。中國及各國或採取報復措施,若情況持續,全球經濟將面臨更大挑戰。此外,川普的高關稅政策也沖擊地緣政治,削弱盟友信任,催生政策重組。即便未來回流製造業,短期內通膨上升,經濟低迷無法獲益。川普的政策最終可能讓美國和全球經濟走入險境。
或許,當將來的人們回顧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時,會把這一政策與70年代的尼克森事件、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以及戰後的布列頓森林會議相提並論,因為它徹底改變了全球經貿的面貌。令人遺憾的是,這項政策導致了破壞,摧毀了近80年來建立的全球經濟體系,並引發了地緣政治的重新洗牌。川普將4月2日稱為美國「經濟獨立宣言」的「解放日」,認為這是美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日子之一,全球各國都在屏息以待,事前也針對各種可能的情境進行推測,但最終的方案卻是出乎意料的惡劣,影響之大、牽連之廣難以想像:川普對所有進口商品開徵10%全面關稅,而部分國家則面臨更高的對等關稅,例如,台灣被課32%的重稅,中國34%、印尼32%、歐盟20%、印度26%、南韓25%、日本24%、瑞士31%、越南46%,英國和巴西則為10%等。
這一重大政策對於全球經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球經濟受創導致下滑。提高關稅將導致成本上升、需求減少,簡而言之,關稅具有緊縮經濟的效果,且同時對美國及那些被徵收高關稅的國家都有緊縮的影響。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進口市場,其率先發動的關稅戰影響深遠。必須強調的是,川普所提高的關稅遠高於公佈的數字。例如基準關稅為10%,但由於大多數主要經濟體和貿易夥伴徵收更高的對等關稅,整體的美國關稅提升幅度遠超於表面的數字。此外,在對等關稅之前,美國已先期展開關稅戰,中國在對等關稅下被課34%,而在此之前已經課徵20%的關稅,從而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進口總稅率至少為54%。不僅如此,川普1.0時期中國多項產品已被徵收25%關稅,這些稅率便是一層一層地累積,因此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關稅稅率最多可達79%。同樣的,加拿大及墨西哥先前也已被徵收25%關稅,因此就算加墨不在對等關稅名單之上,情況依然十分嚴峻。
若某個國家主要出口市場的需求驟然減少(由於關稅暴增),那麼其出口量必然會隨之減少,進而影響到該國的經濟表現。而且,這種緊縮的影響會彼此交互增強,台灣不僅面臨來自美國的出口萎縮,同時還要承受來自歐盟、中國等因關稅戰而受影響的國家的經濟緊縮,台灣的經濟萎縮又將進一步影響其他有經貿往來的國家。因此,如果這場關稅戰無法在短期內結束,各國的經濟成長預測將會被大幅下修。目前,尚無法精確預測對全球經濟的最終影響,因為這一切都將依賴各國的反應。如果各國相繼對美國施加報復性關稅,隨後又引發美國提高關稅,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與「以協商替代報復」的局面,將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最為「果斷」,已直接宣布對美國進口商品再增徵34%關稅,歐盟則威脅進行報復但尚未提出具體方案,加拿大也表示會報復,其他國家大多在觀望中,甚至不敢報復。例如被課32%關稅的印尼直接表明不會反擊,澳洲、墨西哥等也表示不會報復,包括日本、南韓和台灣等亞洲出口導向經濟體大概率也不敢反擊,因為美國已警告,敢報復的國家將面臨更高的稅率。但只要歐美及其他大型經濟體爆發衝突,全球經濟及貿易將遭受重創。另有一個對全球經濟影響潛藏著的,雖初期未必明顯,但卻可能更具深遠意義,即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崩潰,WTO的癱瘓。這些過去是美國一手建立和扶植的全球經濟體系,在川普推動關稅戰後,未來的前景將十分堪憂。然而,若歐盟和中國能夠克制並僅針對美國進行報復,同時對其他國家保持開放態度,還能維護WTO,全球化與自由貿易仍有可能保留一線生機。
除了經貿本身的影響外,川普的對等關稅也會對地緣政治造成衝擊。對盟友不分敵我地進行重手打擊,無疑令人心寒。美國的最強地緣政治對手是中國,川普此舉即使未讓盟友完全倒向中國,但無疑會促使部分盟國重新調整立場,拜登時期與川普主政期間各國的態度對比便可見一斑,其中歐洲以及日本、韓國尤為突出。在拜登主政期間,歐盟明顯傾向美國,協助制約中國,不論是「脫鈎論」或之後的「去風險化」,均致力於站在美方立場。然而在川普上台後,無論是歐洲的戰略自主、軍事獨立,或自建低軌衛星以避免受到星鏈的控制,都彰顯了歐洲對美國的不信任。這次對等關稅令歐盟受到20%的嚴重影響,已經揚言要進行報復,法國總統甚至呼籲歐洲企業暫停對美國的投資,雙方矛盾加深,「大西洋聯盟」的關係已經無法回溯。
在川普1.0時期,許多人認為那是一次意外的脫軌,而拜登上台時則被看作是回到正軌。然而在川普2.0時期,外界驀然意識到川普所代表的可能才是未來美國的「正軌」。換句話說,即使川普卸任,他的政策和思維將繼續主導美國的走向,事實上允許拜登延續了大部分川普的政策,更何況川普正尋求第三任。中國未必或甚至無法拉攏歐洲、日本、韓國與其一同抗衡美國,但只要這些國家拉開與美國的距離,不再合作對抗中國,這對中國而言將是一種獲益。如果川普針對盟友的重手行為始終如一,那麼這種地緣政治的重組勢必會持續,且可能更為劇烈。即使對於那些經濟規模小、國際影響力有限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當曾經以開放市場獲得支持的美國開始斤斤計較、以高關稅阻擋他國商品時,這位「大哥」是否仍值得追隨,將成為一個需要重新評估的問題。
即使其他國家未因對等關稅而對美國進行報復,美國依然難以獲益;建設工廠與供應鏈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川普期望的製造業回流難以立即顯現,因此短期內必然導致價格上漲、通脹上升,經濟成長下滑;中長期來看,即便部分製造業回流,生產成本和價格也將大幅提升,美國及其民眾不會因此受益,全球經濟更會受到進一步的重創。川普把這種損人利己的政策描繪得如此輝煌,稱之為美國創造的「黃金時代」,但美國及全球股市的重挫、美元的貶值實際上是市場對這一政策的否定,顯然還未達到市場的「滿足點」。川普會有所回心轉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