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播政治經濟學思想進入後馮建三時代》
- byVic

讀後心得
中國籍配偶「亞亞」在TikTok上發表宣揚武統的短影音,遭內政部認定為威脅國安,撤銷居留許可並限期出境。該事件引發對言論自由及民主防衛的討論,暴露部分學界對台灣治理與文化傳播的立場混亂。批評聲音集中在亞亞的言論自由,但缺乏對防衛性民主與中國統戰策略的深入討論。同時,不少學者未能提出有效應對新型社群媒體戰爭的建議,反而讓中國的統戰論述得以隱匿。這一短影音事件顯示中國利用娛樂平台進行文化滲透的實際情況。最後,呼籲對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重構,以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與威脅。
林靖堂日前,中國籍配偶「亞亞」因在TikTok平台發表多則宣揚武統的短影音,遭檢舉而被內政部認定為危害國安並廢止居留許可,限期出境。此次事件不僅挑動了言論自由與民主防衛的界線,還引發了部分「和中左派」的自我疑惑,也揭示出一個結構性的困境。隨著短影音成為中國進行敘事滲透與認知作戰的前線,台灣如何修正批判性的傳播政治經濟學,以應對全球反社群霸權、演算法控制與短影音認知作戰的挑戰呢?
從馮建三教授及其他學者的聲明中可以看出,他們批評賴清德政府壓縮言論自由,但對於防衛性民主的言論自由界線卻未能提出具體政策建議。此外,對中配亞亞言論的統戰模式及其背後的認知作戰結構亦避而不談。作為傳播學者,馮建三、郭力昕等人似乎未能運用其政治經濟學的思維,來分析台灣如何應對新型態的社群傳播問題,尤其是在短影音文化下面對的東方帝國主義文化統戰攻勢。
若學者們的言論自由不考慮防衛性民主的界線,也不探討台灣自我文化傳播權及傳播經濟結構的自我保障,又如何能夠談論更高層次的言論自由?這使得整篇聲明及整場記者會中所謂的「左派學界」的批判論述,反而成為中國極權論述的庇護側翼,這不僅是立場的錯亂,更是知識政治的崩潰。
從亞亞的短影音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社群媒體戰場的現實。亞亞的統戰短影音已非個別事件,這種表面上普通的網紅短影音,其實早已成為中國以數位平台實行文化滲透的縮影。這類網紅以「在台灣生活的中國人妻」自居,塑造出無害、親切的角色設定,並在短短30秒內植入各種中國統戰語彙。此種文化統戰操作,關鍵在於其並非強制灌輸,而是潛移默化,透過「涵化效應」讓觀眾在娛樂中逐步吸收政治訊息,甚至認同中國的娛樂文化。
深入分析亞亞的短影音,我們發現它不僅是言論,而是以視覺符號、音樂、節奏與情緒召喚構成的「微型敘事作戰單位」,目的在於稀釋台灣集體認同的主體性,操控認同與恐懼。這正是中國短影音統戰模式的核心,將意識形態簡化為情緒體驗。透過對日常語言的操弄,統戰訊息不再以國族口號出現,而是生動化為日常生活的面具。
這些敘事策略在TikTok、Bilibili、YouTube Shorts等平台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政治包裝技術,這些平台則是演算法與注意力資本交織的戰場。這套系統不僅定義了什麼內容能被看見的可見性,也塑造了民眾的觀感現實。中國將其作為認知作戰與統戰策略的媒介,而亞亞只是眾多KOL中的一員。
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平台的推播機制與演算法偏好。中國的KOL往往能掌握演算法語言,設計吸引眼球的標題,並控制開場的節奏,從而達到高度的擴散性與病毒式的傳播潛力。即便台灣社會對統戰內容有所警覺,卻難以抵擋在資訊洪流中,統戰內容的反覆曝光與情緒麻痺,最終被長期滲透。
當馮建三教授選擇轉向討論美中的地緣政治學,並要求台灣「等距外交」時,他似乎已失去在新型態文化戰爭中應有的批判性。學界對社群媒體的批判也變得沉默,而對中國統戰論述操控機制的忽視正是「制度轉向的倫理盲點」。儘管並非完全沒有討論社群的政治經濟學,但這些討論並未形成共識,尤其在面對社群霸權與極權主義的滲透時,批判學派已逐漸失去方向。
如今的傳播生態已轉向以演算法為核心的結構,TikTok、YouTube Shorts等平台形成去中心化卻高集中控制的數位敘事系統。這些系統不受國家廣電政策管轄,亦不遵守公共服務義務,而是以注意力分配與數據獲利為核心邏輯。在這樣的結構下,媒體公共化的理論已顯得不合時宜。雖然仍需考量國家的文化責任,但當國家本身亦受制於平台主權與跨國資本,治理的邏輯必然也需隨著時代進步。
總結來說,傳播政治經濟學若要延續,必須更新其議題、方法與定位,不僅是言論自由的維護,更要建立對抗數位極權主義與演算法控制的批判理論。在這過程中,除了要更正與重建語言外,我們也應建構一套能抵抗極權、能想像未來的文化抵抗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