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ira .

zaira .

2025-04-20

The argument in favor of using filler tex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f you use any real content i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anytime you reach.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Get In Touch

台灣傳播政治經濟學思想邁入後馮建三時代

台灣傳播政治經濟學思想邁入後馮建三時代
讀後心得
中國籍配偶「亞亞」因在TikTok發表宣揚武統的短影音,被內政部認定危害國安並廢止居留許可,限期出境。此事件引發對言論自由和民主防衛的討論,並揭露了部分學者未能從結構性危機探討台灣如何應對中國的社群傳播滲透。這些短影音已成為中國進行情感操控與文化統戰的工具,透過娛樂內容傳遞政治訊息,影響台灣的集體認同。專家們呼籲需重新思考如何切實應對現代社群媒體霸權及演算法操縱,以建立抵抗極權的文化論述,而非停留於傳統的媒體公共化討論。

林靖堂日前,中國籍配偶「亞亞」因在TikTok平台發表多則宣揚武統的短影音,遭檢舉而被內政部認定為危害國安並廢止居留許可,限期出境。這場風波不僅挑動言論自由與民主防衛的界線,還掀開了部分「和中左派」的自失立場,並揭開了另一層結構性的困境。

當短影音已成中國進行敘事滲透與認知作戰的前線,台灣的批判性傳播政治經濟學如何修正自身論述,並能投入全球反社群霸權、演算法控制與短影音認知作戰的新秩序?從馮建三教授在內的75位「學者」的聲明觀之,其批評賴清德政府此舉是壓縮言論自由,但未見對防衛性民主的界線給予政策建言,也對中配亞亞言論的統戰模式避而不談。

對於此事件,我們詫異於作為傳播學者的馮建三、郭力昕等人,未能以其慣用的政治經濟學思維來論述與剖析台灣如何應對新型態的社群傳播問題。在短影音文化流行的背景下,如何抵禦東方帝國主義的文化統戰攻勢,成為值得深思的議題。

亞亞的短影音事件並非獨立事件,這些常民網紅的短影音已是中國數位平台實行文化滲透的縮影。這些網紅以「在台灣生活的中國人妻」自居,透過親切又帶有文化差異趣味的角色設定,逐步植入「台灣最終會回歸祖國」等語彙。這種文化統戰的操作非強制灌輸,而是潛移默化,讓觀眾在娛樂中吸收政治訊息,甚至對中國娛樂文化產生情感認同。

這位中配亞亞的短影音,不僅是言論,而是以視覺符號、音樂、節奏與情緒召喚構成的「微型敘事作戰單位」,旨在稀釋台灣主體性的集體認同,並操控認同與恐懼。這正是中國在全球逐步推展的短影音統戰模式,讓意識形態成為情緒體驗。

TikTok、YouTube、Shorts等平台是演算法與注意力資本交織的戰場,這些工具不僅是內容上架的關鍵,還能定義什麼內容可見,以塑造觀感現實。中國將其作為認知作戰的載體,而亞亞只是其中一位KOL。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平台推播機制與演算法偏好,中國的KOL通常能掌握演算法中標題設計、話題選取等,使其短影音具高擴散性與病毒式傳播潛力。

若馮建三選擇轉向,批判學派的公共論述方向便成為失語。即便台灣社會對統戰內容有所警覺,但在資訊洪流中,統戰內容反覆曝光與情緒麻痺,造成長期滲透。馮建三的媒體公共化思想聚焦於國家文化責任,但未能意識到資本式數位平台已然壟斷了網路世界的話語權,導致其構想逐漸脫離現實。

亞亞事件揭示了傳媒語言背後的政治權力結構,當統戰不再依賴傳統媒體,而是寄生於短影音平台的演算法敘事,這使得原有的批判工具顯得十分捉襟見肘。對於演算法治理和數據驅動的輿論操作機制,傳播政治經濟學必須提出結構層面的分析框架。

在面對統戰與極權主義的挑戰時,傳播政治經濟學需要更新方法、位置及對抗對象,拒絕沉默是對過去最深的致敬。我們需建立一套能抵抗極權並想像未來的文化抵抗論述,真正找回說話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