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ira .

zaira .

2025-04-19

The argument in favor of using filler tex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f you use any real content i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anytime you reach.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Get In Touch

特朗普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繁榮基礎的偏離及其可能帶來的混亂後果分析

特朗普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繁榮基礎的偏離及其可能帶來的混亂後果分析
讀後心得
美國總統特朗普推行對幾乎所有進口商品徵收至少10%的「對等關稅」,意圖阻止工作流失,類似於歷史上的保護主義。此舉亦引發全球貿易戰,並顯示美國背離了長期推動的全球化進程。特朗普對自由貿易的批評與高關稅政策的實施,反映出美國經濟的巨大變遷與不平等,尤其對製造業的影響。這次保護主義政策的目標是降低貿易逆差,但可能進一步擾動全球市場,潛在導致經濟衰退。全球對美國的反應及未來的貿易格局將備受關注。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建立了一道新的圍牆,他預測其他國家將為此付出代價。然而這次,他推出的是對幾乎所有進口商品徵收至少10%的「對等關稅」,其實這道圍牆用意在於防止工作和就業機會外流,而不是阻擋移民。要理解這道圍牆的意義,需要放在歷史背景中看待。這使美國回到了上世紀的保護主義時代。在關稅收入方面,美國如今已經超越了G7和G20國家,達到了與塞內加爾、蒙古及吉爾吉斯等國家相似的程度。近期的發展不僅是美國發起了一場全球貿易戰,或是因而引發了股市波動,更是這個全球超級大國明確地背棄了過去數十年來推動並從中獲利的全球化進程。而在實施此政策的同時,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草坪上宣布關稅政策所使用的經濟邏輯,不僅違反了經濟學的基本原則,也背離了外交上的基本準則。

在宣布關稅政策時,特朗普多次提到1913年。那是個轉捩點,當時美國開徵聯邦所得稅,同時大幅下調關稅。在此前,自美國建國以來,關稅一直是美國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其保護主義政策可追溯至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爾頓。現任美國政府所學到的教訓是:高關稅構建了美國的基石,讓美國第一次偉大,並意味著不需要徵收聯邦所得稅。在大西洋彼岸,支持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理念的,是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理論,特別是他在1817年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這套理論雖有數學公式支撐,但其基本概念相對易懂:由於自然資源、人口創造力等差異,各國在生產某些產品上各有所長。權廣而言之,如果每個國家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並進行自由貿易,全球與每個國家的生活都會改善。

白宮從歷史經驗中汲取的教訓是,高關稅曾讓美國首次「偉大」。在英國,這仍然是政治與經濟交匯的核心基石。現今世界大多數國家仍然相信比較優勢理論,這是全球化的核心思想。然而,美國從未完全接受這套理論。美國的潛在抗拒態度從未消失。本週,美國貿易代表構建了一個富有創意的方程式,計算特朗普在圖表上展示的數據,正好反映了這一點。

這些「對等關稅」背後的邏輯值得深入拆解,因為這些數字與各國實際公布的關稅稅率幾乎無關。白宮表示,這些數字已考慮了官僚體制和貨幣操縱等因素。但仔細分析那看似複雜的公式,實際上是用來評估該國對美國商品貿易順差的簡單方法:將美國對該國的貿易逆差金額除以自該國的進口總額。在新聞發佈會開始前一小時,一位白宮高級官員坦言:「這些關稅是由經濟顧問委員會為每個國家量身計算……他們使用的模型,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的貿易逆差是所有不公平貿易行為、所有作弊行為的綜合結果。」這一點至關重要,根據白宮的說法,如果一個國家對美國的出口多於從美國進口,那麼這將被視為一種「作弊」,因此理應徵收旨在糾正這種失衡的關稅。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會對一些幾乎無人造訪,只有企鵝棲息的小島徵收關稅的超現實故事,這恰恰揭示了該政策的真正計算方式。這項政策的長期目標是將美國高達1.2兆美元的貿易逆差,以及與那些出現最大貿易赤字國家的逆差額,降低到零。這套計算公式其實極其簡化,並非針對那些具有明確及可量化貿易壁壘的國家,而是著眼於對美國有貿易順差的國家。不論是貧窮國家、新興經濟體,甚至是微小的島嶼,只要數據顯示出順差,便會成為目標。雖然這兩項因素有重疊,但它們並不相同。貿易順差或逆差的原因相當多樣,並沒有天生的理由支持貿易差異應該「歸零」。各國在生產不同產品及擁有不同的自然與人力資源,這些差異正是貿易存在的基礎。然而,美國似乎對此已不再抱有信心。事實上,若將相似的理論應用於服務貿易,美國在金融服務、社交媒體科技等領域對外擁有高達2,800億美元的順差,卻被排除在白宮的關稅計算之外。

這其實還有更深層的意義。正如美國副總統所述,現屆政府認為全球化已被認定為失敗,因當初的期望是「富裕國家會進一步提升價值鏈,而貧窮國家則會生產更簡單的東西」。然而結果並非如此,尤其是在中國的案例中。因此,美國正決意遠離這種全球化模式。對美國來說,現在不再是大衛·李嘉圖的時代,而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大衛·奧托的時代,他提出的「中國衝擊論」恰好解釋了此情況。2001年,當全球聚焦於911事件的餘波之際,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獲得了相對自由地進入美國市場的權利,從而改變了全球經濟格局。當中國的農村人口大量流入沿海工廠,為美國消費者生產更為便宜的出口商品時,美國的生活水準、經濟成長、利潤及股市皆得到提升,這是一個「比較優勢」正常運作的經典例子。

中國因此獲得數兆美元的利潤,其中大部分又以購買美國國債的形式再投資回美國,協助降低利率。特朗普政府將過去五十年的自由貿易描述為對美國的「強姦和掠奪」,但這無法反映整體現實。基本上,美國消費者因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商品而集體變得更加富有,但作為交換,美國也失去了大量的製造業工作機會,這些工作轉移到了東亞。奧托的研究顯示,直到2011年,「中國衝擊」使美國流失了約100萬個製造業職位,總體損失約240萬個工作機會。這些衝擊主要集中在「鐵鏽地帶」與南部地區,這場貿易衝擊對就業和工資造成的影響持續了很長時間。奧托去年進一步更新分析發現,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內推動的關稅保護主義雖然對整體經濟的淨影響有限,但確實削弱了民主黨在受影響地區的支持度,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加強了特朗普的支持度。

本週,白宮內聚集了一群慶祝關稅政策的汽車工會和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工人。他們獲得的承諾是,這些工作不僅會回流到「鐵鏽地帶」,更將遍佈全美。某種程度上,這是有可能實現的。總統對外國企業所釋出的明確訊息是,想要避免徵稅,就必須將工廠搬回美國。從拜登政府提出的各種誘因,到特朗普的強硬手段,這一策略也許真的能帶來實質變化。然而,總統將過去五十年的自由貿易歷程形容為對美國的「強姦與掠奪」,顯然無法反映整體現實。儘管自由貿易確實對特定地區、產業或人群造成負面影響,但整體而言,美國受益良多。美國的服務業蓬勃發展,從華爾街到矽谷在主宰全球市場。同時,美國消費品牌也借助涵蓋中國及東亞的超高效率供應鏈獲得巨額利潤,美國商品更是銷往全球各地。美國的經濟表現頗為不錯,問題在於這些成果在不同產業間的分配極不均勻,美國也缺乏足夠的財富重分配及轉型政策,導致這些經濟成果未能惠及全國。

如今,隨著美國透過系列突如其來的保護主義措施試圖將製造業「回流」本土,其他國家也面臨選擇:是否仍然應當支持那些曾讓美國致富的資本與貿易流動。全球消費者擁有選擇權。那些曾押注成為美國消費者工廠的國家也將面臨抉擇,新的經濟聯盟將逐漸形成和加深,目標是尋求擺脫不斷變化的美國政策。總統對此表示極為敏感,並威脅稱,若歐盟和加拿大聯手報復,將會提升關稅。這將會是一場噩夢般的情境。在貿易戰的博弈論中,可信度至關重要。美國強大的軍事與科技實力或許會有所幫助,但若試圖用一個隨意且明顯不合理的公式改寫全球貿易規則,將容易引發其他國家的反彈。特別是當其他國家認為美國總統手中的槍是瞄準自己腳趾的時候,情況更是如此。美國股市受損最為嚴重,而美國的通貨膨脹問題自然會首當其衝。如今華爾街正在測算,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概率已超過五成。或許這種理論不無道理,即真正的目的是削弱美元並降低美國的借貸成本。當前,美國正在一步步退出自己所打造的全球貿易體系,雖然這一體系仍可運作,但轉變的過程將極為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