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標題:名家論壇》韋安/川普的「違規行為」
- byVic

讀後心得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台灣稅率為32%。在2025年重返白宮後,川普延續加徵關稅和孤立主義的政策,這次的行動引發全球多極化的加速,削弱了對美國的信心,許多國家開始尋求擺脫美國的不穩定性。川普的直覺式政策導致供應鏈中斷和市場動盪,他化身為破壞者,但未能建立新的秩序。隨著全球系統逐漸去美化,各國正在探索多元的合作架構,準備應對沒有美國的未來。川普的行為未能治癒全球體系的病痛,反而讓其他國家學會如何獨立運作。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世界各國的對等關稅措施,其中台灣被課徵的稅率為32%。
當川普於2025年重返白宮,他的第二任期立即延續了熟悉的劇本:加徵關稅、孤立主義,以及對制度的輕蔑。但這一次,破壞的程度更深,後果更為嚴重。他所倡導的「美國優先」不再只是國內政治的口號,而是一場高風險、全面性的系統干擾行動。事實上,他已成為一位「未經授權的政治外科醫生」,對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進行毫無預警的高賭注手術。這一自我施加的「療程」並未使美國重新獲得力量,反而瓦解了舊有同盟,削弱了全球對美國的信任,諷刺的是,這更加速了川普原本試圖抗拒的全球多極化趨勢。
-
一、從「遏制中國」到「避開美國」
在川普的第一任期中,全球戰略的核心問題是:「你是否與中國對立?」但進入第二任期,問題轉變為:「我們是否還承擔得起與美國站在一起?」川普在2025年重新提升關稅戰,中國與其他國家迅速報復,這導致經濟動盪,也促使全球對地緣戰略進行再思考。這一波反彈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現實:美國已不再被視為穩定的制度錨點。結果,「去風險化」的政策逐漸演化為「去美化」,中等強權紛紛尋求擺脫美國不穩定性的制度緩衝。
-
二、政治直覺凌駕制度設計
川普策略之所以具破壞性,因其高度依賴直覺,而非制度。猶如一位未經診斷便動手術的醫生,他隨意制定政策,關稅措施以情緒而定,聯盟關係則以戲劇化語言威脅,多邊架構公然被否定。後果可想而知:供應鏈中斷、物價上漲、信任崩潰。美國企業受到衝擊,盟友則開始退卻。川普以「表演政治」犧牲治理效能,而支撐國際正當性的始終是治理,而非表演。
-
三、川普神話的崩潰
川普曾自我塑造為救世主——一位能清除體制腐敗,重建偉大美國的外部人士。然而,他第二任期的政策揭示了真相:摧毀遠比重建容易。他不僅未能重建美國,反而撕裂了社會的團結,疏遠了盟友,損害了領導力的可信度。即使曾因稅改而擁戴他的科技與財經菁英,也開始對政策帶來的市場波動及國家聲譽受損表達強烈擔憂。川普雖不愚蠢,卻如那句話所述:「瘋子比傻子更危險。」他精準地破壞了體制的弱點,卻無意建立可持續的新秩序。
-
四、多極化:一種制度性的自保機制
然而,世界不僅在撤離美國,也在學習如何在缺少美國的情況下運作。出現了一個更加分散的全球系統,多重權力中心並存、交錯互動。歐盟推進「戰略自主」、東協強化多邊平衡,非洲與拉丁美洲則實驗南南合作的新模式。這些發展與多邊風險–利益交換策略高度契合。國家間的合作邏輯已非忠於大國與意識形態,而是根據自身風險與利益進行動態的交換。面對美國的政治不確定性,它們選擇制度分散化與區域合作的多元優化。
-
五、沒有美國之後的世界?
川普的第二任期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國制度碎裂的更深層徵兆。這種結構性崩壞,將美國的全球領導角色從「常數」變成「變數」,不再是世界秩序的穩定核心。對其他國家而言,這意味著必須提前佈局,在一個美國不再可靠的世界中尋求自處之道。全球秩序不會因此陷入混亂,但它將以更混雜、更不均衡卻更多元的形式被重新拼組。
-
六、一場沒有恢復計畫的戰略手術
川普對全球體系進行的這場「無照手術」,並未療癒病患,反而迫使其他國家各自建立自己的「診所」。他以政治直覺重寫了規則,卻沒有提供任何可替代的方案。在這場制度真空中,像MRIES這樣基於「風險–利益交換」的多極合作框架,反而成為一種現實可行的全球秩序策略。這正是川普政策的悖論:他試圖讓美國再次偉大,卻讓全世界開始學會如何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