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AI 雖能模仿吉卜力,但是否理解宮崎駿的靈魂?
- byVic

讀後心得
最近,社群掀起「吉卜力風格」熱潮,許多人將照片上傳至 ChatGPT,生成充滿童趣的圖片,討論熱烈。在這些色調飽和的圖片中,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有限與珍貴,回憶起已故的親友。儘管AI能模仿吉卜力的畫風,但卻無法複製創作背後的靈魂。創作不應僅看重技術,而應關注生命中真實的經驗和情感。作者強調,創作的核心在於表達與感受,而非單純的模仿,希望能透過自動化工具幫助更多的靈魂被看見,並勇於表達。
-
最近社群掀起一陣「吉卜力風格」熱潮,許多人紛紛將照片上傳至 ChatGPT,生成一幅幅充滿童趣與懷舊感的圖像。「真的太真實了!」、「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這怎麼生成的?我要付費嗎?」社交媒體上充滿了熱情的討論。
-
我瀏覽著那些色調鮮明、構圖溫暖的吉卜力風格圖片,不知為何心中竟然有些感傷。在那瞬間,我想起了那些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看似「再現」的技術,喚醒了我對生命有限的深刻體悟。腦海中閃過幾位曾與我共事的同事,他們年紀與我相仿,卻因意外或疾病早早離世。此外,我也想到了我的母親,她在我還年輕的時候就已離去。當時,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短暫,明白必須好好把握。
-
這也讓我想起影集《黑鏡》中所描繪的場景──人類意識被儲存於某個系統中,從此實現永生。如果這一天真的來臨,曾經短暫而帶著遺憾離去的人,是否還會像現在一樣珍貴?如果我們隨時都可以「備份」,又是否會對每段關係及每次創作認真以對?或許正因為這些人不再,我才更在意那些看似真實的東西,是否真的能還原記憶中的感動。
-
雖然很多人認為這些圖片「很像宮崎駿」,但深入觀察後,真的如此嗎?AI 或許可以模擬吉卜力工作室的畫風,但它卻無法複製創作中的靈魂。看到這些圖片,它們讓我回憶起第一次觀看《龍貓》的情景,那是每個孩子期待的夏日冒險;也讓我想起《魔法公主》中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掙扎──正義與邪惡並不單一。這些在 AI 生成的圖片中缺失的,卻是宮崎駿電影所擁有的:真正的故事和回憶、溫暖中蘊含的反思,以及對社會、環境與人性的提問。
-
創作的靈魂源自於創作者的獨特生命經驗,進而孕育出獨一無二的觀點。而如今,演算法和社群媒體的迅速節奏讓我們常常花費秒數便作出結論。我們熱切地追求答案和重點,卻忘了看重過程和理解論述。我們沉迷於分類、簡化與標籤,但創作的價值不正來自於那種「無法歸類」的靈魂嗎?這使我更確信,創作靈魂的核心從來不在於「看起來像不像」,而是在於「你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
對我來說,創作的一部分並非為了流量和轉換率,而是因為「這句話如果不說出來,我會感到遺憾」。從早期開始意識到生命有限的我,努力讓自己的生命不留遺憾,包括獨立開發產品、追星、創業以及經營自媒體等。我也曾撰寫過許多「乾貨型」的文章,如如何找工作、寫履歷等。我雖然知道那是讀者想要的內容,但讓我最開心的創作,卻往往源自生活中的觀察與反思。
-
這些文章是我一直想表達的觀點,但不一定是讀者所期待的。如「徒腳上班、徒手吃飯,英語不好又如何?」和「人人都是創業者」等。它們都是我認為「必須寫下來」的內容,因為這些生命經歷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希望有緣人能夠讀到,獲得一些轉動未來的可能,甚至感受到陪伴。
-
每當有人私訊我說:「因為你的文章,我勇敢做了第一個 side project」或「我終於開始追求自我興趣了」,我便知道,這就是我寫作的理由。這些文字不是用來換取成果的,而是我的人生印記──告訴世界,我曾經如何生活。
-
這幾年來,因為創作與我的軟體工程師背景,我開始研究自動化與 AI 工具。並非因想成為 AI 工程師或害怕被時代淘汰,而是因為我發現了一件事:這世界上有太多「有靈魂的人」卻無法訴說。某些人觀察入微,經歷豐富,但卻不擅長寫作、排版、剪輯或社群經營。他們其實有聲音,只是缺乏「表達」的技術與環境。
-
我希望透過自動化,把「創作的流程」變成可以複製、擴大的系統。我想開發一套寫作輔助工具,幫助創作者將腦海中的靈魂具象化,讓世界看見作品。畢竟,我也是那個原本表達不擅長的人。透過大量的閱讀與書寫,我的聲音才漸漸成形。而我知道,仍有許多靈魂在等待被聽見。
-
我不畏懼 AI 的進步,但我害怕我們對世界失去好奇心,對創作失去興奮感。我擔心的是我們不再願意表達,也不再想與他人建立深入的聯繫;擔心在追求快樂的路上,忘卻了那需要跌倒、試錯才能實現的喜悅。
-
AI 能夠畫出風格、寫出文章,但它無法創作出你曾經的痛苦、流過的眼淚、與朋友的歡笑,以及在孤獨中持續前行的勇氣……與其害怕被 AI 取代,不如回到創作的根本。創作本就是生命的延伸,AI 也許能模仿你的風格,但你活下來的痕跡,唯有你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