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主導下的臺美關係解析
- byVic

讀後心得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短短兩個月,其涉外政策已引發廣泛關注,讓臺灣社會的「疑美論」升高。雖然川普任命了強調對抗中國的國務卿和國防部長,但他對臺灣政策的表態不明。觀察臺美關係的重點在防衛、半導體、科技合作和能源等四個領域。首先,臺灣政府希望將防衛預算從2.45%提升到3%,但若川普要求將其提高至5%則將對臺灣發展造成壓力。其次,半導體產業面臨挑戰,台積電等產業鏈的變化可能影響經濟。科技合作方面,臺灣需避免中國技術影響,利於與美國的市場整合。最後,能源政策上,民進黨政府的配置不佳可能導致短缺,美國的能源產品將增加臺灣對美的依賴。在這些背景下,民進黨政府是否能為臺灣爭取合理的利益和空間仍待觀察。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不到三個月以其外交政策引發了震驚的反響,也使得台灣社會的疑慮有所上升。雖然川普任命的國務卿和國防部長並未忽略台美關係,但他本人卻罕有提及台灣,對於台灣的政策意圖似乎也不甚明確。除了最近的關稅爭論外,台美關係的重點可在防衛、半導體、科技合作、能源等四大領域上觀察。
- 防衛:民進黨政府已在努力將相關預算占GDP比例從今年約2.45%提升至3%(約7900億元新台幣),大概等於中央政府總預算的25%。若川普政府要求台灣將防衛預算提高至GDP的5%(約1.3兆元),這將讓預算大幅攀升至41%,此舉對台灣的整體發展難以言之為福。美國的軍售時間也可能延遲,因為雖然俄烏衝突似將緩解,川普卻要求盟國提高國防開支,這可能導致台灣在取得美製武器時的時程受到擠壓。
- 半導體產業:許多台灣人認為的矽盾現如今已成為談判的籌碼,且在川普宣佈對等關稅之前,這張牌早已交給了美方。台積電及可能隨之而來的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廠商的移轉,將影響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和人才流失,甚至可能使美國政治人物對台灣的重要性認知下降。
- 科技合作:在人工智慧、感知晶片、大數據等領域,台美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礎。美方限制在合作過程中使用中國技術,使台灣企業與人才必然更深入參與以美國為主導的高科技市場。但是美方是否會進一步阻止兩岸在中階市場的合作,讓台灣面臨困境,值得關注。
- 能源產業:民進黨政府的能源配置存在問題,可能導致能源短缺,影響民生及科技產業的發展。美國已暗示台灣政府可考慮開放核能及採購美國的核能、石化能源和電網設備,這樣一來不僅會加深台灣對美國的依賴,還可能增加運輸船舶進出之數量,若解放軍繼續在台灣附近進行軍演,則可能引發小型的緊張局勢。
總體而言,民進黨政府能否客觀判斷形勢並爭取足夠的空間和利益,仍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