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傳播政治經濟學思想進入後馮建三時代
- byVic

讀後心得
中國籍配偶亞亞因在TikTok上發表宣揚武統的短影音,遭台灣內政部認定為危害國安,撤銷居留許可並限期出境。這一事件引發對言論自由和民主防衛界限的討論,並讓部分學者提出批評,指責政府壓制言論自由,但卻未對如何劃清言論自由邊界提供具體建議。此外,亞亞的短影音並非孤立事件,反映出中國利用數位平台進行文化滲透的策略,特別是以親切無害的形象傳遞政治信息,巧妙操控觀眾的情感與認同。面對短影音文化的崛起,台灣的傳播學界應重新思考應對策略,並強化對平台霸權和數據操控的批判,以重建民主防衛機制,抵抗極權主義的滲透。
林靖堂日前指出,中國籍配偶「亞亞」在TikTok平台上發布多則宣揚武統的短影片,因而遭到檢舉,最終被內政部認定為危害國安並廢止其居留許可,限期出境。這起事件不僅觸及言論自由與民主防衛的界線,也引發部分「和中左派」的自我定位困惑。當短影音已成為中國進行敘事滲透與認知作戰的前線,台灣該如何修正其批判性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論述,並參與反對社群霸權、演算法控制等新趨勢?
- 首先,馮建三教授及其75位學者對賴清德政府的批評指出其行為是壓縮言論自由,但並未對防衛性民主如何界定言論自由提供政策建議。
- 此外,對於中配亞亞的言論以及其背後的統戰策略則選擇避而不談,令人訝異。
- 作為傳播學者,馮建三、郭力昕等人仍未能運用政治經濟學的思維,深入分析台灣如何應對新型態的社群傳播問題和文化統戰攻勢。
如果學者對於言論自由的討論無法觸及防衛性民主的界線,並忽略台灣自我文化傳播權及傳播經濟結構的保障,那麼更高層次的言論自由又有何意義呢?反而這些所謂的「左派學界」的批評,可能成為中國極權論述的庇護側翼,顯示出在立場及知識政治上的混亂。
亞亞的短影音事件並非獨立事件,這類日常的網紅短影音其實是中國數位文化滲透的縮影。這些網紅以「在台灣生活的中國人妻」身份,塑造無害形象,並匯入例如「台灣最終會回歸祖國」、「大陸人民都很善良」等語彙。這種文化統戰的操作,不以強制灌輸為主,而是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讓觀眾在娛樂中逐步吸收政治信息。
- 亞亞的短影音不只是一種言論,而是視覺符號、音樂、節奏與情緒的綜合體,旨在逐漸淡化台灣集體認同,操控民眾的情感與認同。
- 中國已經在全球展開短影音的統戰模式,其意識形態被簡化為情感體驗。
如今,TikTok、YouTube Shorts等平台的存在使得傳播演算法與注意力資本交織成為戰場,這些論述也受到重視。然而,這些工具不只是內容的上架問題,更可影響什麼樣的內容被看見,進而塑造觀感現實。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播政治經濟學當然必須重新探討其方向。亞亞事件明顯顯示出現在的批判性傳播理論面臨挑戰,尤其是如何理解社群平台上的意識形態運作及其操控程度。由於演算法不斷改變其推播機制,台灣的學者們需要關注並應對這種新型文化戰爭,以建立有效的民主防衛機制。
總之,傳播政治經濟學需要找到新的出路,面對平台霸權與數位極權的挑戰,拒絕沉默是對過去最深的致敬。我們需要重建對於言論自由的討論,而非僅僅是保護傳統價值,而是建立具有抵抗力的未來文化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