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司法輕判無法威懾詐騙行為 努力依然徒勞無功
- byVic

讀後心得
警方去年查獲2431個詐欺集團,逮捕2萬3306人,查扣不法所得151.2億元,成功攔阻1萬8800件詐騙案件,避免民眾損失超過129.9億元。然而,許多人仍然受騙,基層警察認為打詐需要多方合作,不能僅依賴警察。前立委批評司法系統未能有效嚇阻詐騙行為,並指出高層對數據的解讀偏差。專家表示詐騙已變成組織化與國際化的行業,執法困難,加上監管漏洞與民眾警覺性不足,使得詐騙案件仍然嚴重。
全國警方去年共查獲2431個詐欺犯罪集團,逮捕了2萬3306名嫌疑犯,查扣不法所得達151.2億元,並成功攔阻了1萬8800件詐騙案件,避免了民眾損失超過129.9億元。儘管這些成績顯著,但每天仍然有民眾遭受重大的詐騙損失。基層警察坦言,打擊詐騙並非僅僅依賴警察;有前立委直言,司法體系未能達到有效的嚇阻作用是主要原因。賴清德總統在今年初的警政署會議上指出,根據數據,打擊詐騙工作仍未顯著成功,並勉勵相關部門持續努力。警方私下表示,總統對數據的解讀存在誤差,強調打詐工作需結合金管會、數發部、NCC等主管機關的配合,才能有效提升打擊效果。
- 基層警員提到,警方破獲一個詐騙集團並不代表只有一個案件或一名被害人,總統計算的18萬2500件案件中,警方的破案率僅為1.3%,這樣的解讀實際上是錯誤的。
- 前立委及警學教授指出,台版柬埔寨案件中主嫌「藍道」杜承哲早在2020年便已犯下31宗加重詐欺罪,詐騙金額累計達2000萬元,卻全數獲得勞動判決及緩刑,使其能夠繼續作惡,顯示司法嚇阻效果不彰。
- 警學教授表示,如今詐騙已從單一行為演變為高度組織化、國際化的產業鏈,執法的難度隨之增加;再者,數位金融與電信的監管漏洞,加上民眾的警覺性及金融知識不足,均使得詐騙案件的嚴重性仍將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