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改寫建議:為何總是無法減重?20道心理測驗揭示肥胖真相,或許你誤解了努力的方向 | ELLE
- byVic

讀後心得
很多人總是問自己為何瘦不下來,其實應該反思為何會變胖。馬文雅醫生認為,理解自身的心理需求比單純的飲食控制來得重要。通過20個心理測驗,我們可以發現影響飲食行為的心理因素,如安全感、認同感等。這些需求不僅關乎生理,還與情緒、社交壓力密切相關。真正的瘦身之道在於建立良好的飲食關係,重新找到與食物的幸福感。
為什麼總是瘦不下來?這是許多人每天醒來時不斷自問的問題。或許你已經看過不少文章或網站告訴你如何減重,像是吃健康餐、去健身房等等,但有專家對此有不同的見解。他指出,大多數人在懷疑自己為何無法減重時,其實應該反思的是「你為什麼會變胖?」
本篇將運用20個心理測驗,深入了解為什麼會發胖,並從感覺上認識自己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
長期受到肥胖困擾的人,若身邊的家人或朋友不斷提醒他們該減肥,可能會因為自尊心作祟,而想證明自己並未暴飲暴食,因此認為發胖並非自己的錯。尤其當享受食物被視為壞事時,他們會不自覺地遺忘飽餐的記憶,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認知「我明明沒吃什麼卻長胖,一定是生病了。」
邏輯上來看,體重增加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攝取的熱量超過身體的需求。然而,為什麼明明感覺自己吃得不多卻還是會發胖呢?真正的原因在於那些「心理需求」。
讓我們做一個小測驗:
- 社交場合,我比別人更在乎用餐氣氛 是 否
- 應酬聚會該大吃大喝,否則就會掃興 是 否
- 有人請吃東西,我總是不好意思拒絕 是 否
- 看到桌上剩食物,就覺得不吃太浪費 是 否
- 負責備餐時,擔心大家吃不夠,寧可多準備 是 否
- 看到家人用心下廚,總覺得應該吃完 是 否
- 有人沒吃完,自然而然會端給我 是 否
- 在有別的場合,我傾向多吃 是 否
- 推薦或流行的美食,不吃太可惜了 是 否
- 只要有人團購我通常會加入 是 否
- 累了一天,回到家只想大吃一頓 是 否
- 看到喜歡的食物,忍不住要買來嘗嘗 是 否
- 壓力大時,吃一頓才能舒緩壓力 是 否
- 一個人無聊,隨手有零嘴就往嘴裡塞 是 否
- 總覺得不吃飽,就沒有體力 是 否
- 進了吃到飽餐廳,不好好撈本怎麼行 是 否
- 平常很克制,偶爾多吃點應該無妨 是 否
- 剛運動完,大吃一頓應該沒關係 是 否
- 在有別的場合,我傾向少吃 是 否
- 我討厭那些因為怕胖而不吃的人 是 否
若你在1到10題中回答「是」的較多,表示你的心理需求與他人的比較有關;如果在11到20題中回答「是」的較多,則表示你的心理需求較與自己有關;若兩者皆多,則為混合型需求。
我們的心理需求如同冰山,表面上看似僅僅在吃,實則隱藏著更深層的情緒。人類的食慾往往受到心情的影響。以下為需要進一步分析的心理需求:
- 安全感:對於食物的渴望一般與過去匱乏的經歷有關,進而導致某些人會傾向囤積。
- 認同感:很多人因為享受食物而增進彼此的情感,形成了一種認同感。
- 責任感:從小到大,我們受到教育要把食物吃完,這種責任感常常轉化為罪惡感。
- 自主感:食物代表著掌控,當受到限制,人們可能會透過大量進食來反抗。
實際上,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建立與食物的關係,找到餐桌上的幸福。重新檢視安全感、認同感、責任感和自主感,便能逐步擺脫肥胖的陰影。
想要瘦身,就必須先找到享受生活的方式,讓我們從問對問題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