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始終無法減重?20道心理測驗揭示肥胖真因,或許是你誤解了努力的方向 | ELLE
- byVic

讀後心得
為什麼總是瘦不下來?這是許多人每日面對的困擾。儘管有無數的降低體重建議,但醫師馬文雅認為,真正應該問的是「你為什麼會變胖?」根據他的觀點,心理需求往往會影響飲食行為。側重於20個心理測驗,幫助人們深入探討自己發胖的原因。這些心理需求主要分為安全感、認同感、責任感和自主感,了解這些後,更能有效地改善與食物的關係,邁向健康的肥胖或瘦身之路。真正的幸福感與體重並不矛盾,重點在於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
為什麼總是瘦不下來?這是許多正在為體重煩惱的人每天從醒來的那一刻就不斷自問的問題。或許你看過許多文章或網路資訊告訴你如何減重,無論是健康飲食還是健身房的教練,但是有位專科醫師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大多數人沒有察覺到其實一直懷疑自己為什麼瘦不下來是錯誤的,真正需要問的其實是──你為什麼會變胖?」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透過20個心理測驗深入了解自己「為什麼會發胖」。
長期因肥胖煩惱的人,若身邊有人不斷提醒他們需要減肥,往往會因出於某種自尊心想要證明自己即便吃得不多卻還是變胖的事情根本不是自己的錯,因此會將使食物變成一種罪惡的享受,並無意中排除進食的記憶,隨著時間推移,便會形成一種深根蒂固的印象,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我根本沒吃什麼卻還一直變胖,我一定是生病了。」根據邏輯,體重增加的唯一原因就是攝取的熱量超過了身體的需求。然而,我們明明感覺自己吃得不多,問題在於:為何會想要吃這麼多食物?其實,這不是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心理上的需求。那麼心理需求是由何而生的呢?我們來做個小測驗:
- 社交場合裡,我比別人更在乎用餐氣氛 是 否
- 應酬聚餐就該大吃大喝,否則就會掃興 是 否
- 有人請吃東西,總是不好意思拒絕 是 否
- 看到桌上還有食物剩下,就覺得吃不完太浪費 是 否
- 負責備餐時,擔心大家吃不夠,寧可多準備 是 否
- 看到家人用心下廚,總覺得應該吃完 是 否
- 有人沒吃完,自然而然會端給我 是 否
- 在有別人的場合,我傾向多吃 是 否
- 推薦或流行的美食,不吃太可惜了 是 否
- 只要有人團購我通常會加入 是 否
- 累了一天,回到家只想大吃一頓 是 否
- 看到喜歡吃的東西,忍不住就是要買來嘗嘗 是 否
- 壓力大的時候,飽餐一頓才能好好紓壓 是 否
- 一個人很無聊,隨手有零嘴就往嘴裡塞 是 否
- 總覺得不吃飽,就沒有體力 是 否
- 都已經進了吃到飽餐廳,不好好撈本怎麼行 是 否
- 平常很克制,偶爾多吃點應該無妨 是 否
- 剛運動完,大吃一頓應該沒關係 是 否
- 在有別人的場合,我傾向少吃 是 否
- 我討厭那些因為怕胖而不吃的人 是 否
如果第1~10題答「是」的較多,表示心理需求與別人之間的比較有關;如果第11~20題的「是」較多,則表示心理需求與自己有關;如果兩者均較多,則表示是混合型的。
為什麼心理上會有如此強烈的想要吃東西的需求呢?我們的心理需求好比冰山,表面上看似在吃,也許是獨自用餐,也許是一群人共享。然而人類與動物的根本不同在於,動物通常是為了生存而進食,而人類則經常因為情緒而進食。
為了深度分析,專科醫師將心理需求簡單分為四大類:
- 安全感:吃飽是一種滿足感。擔心吃不飽,可能會傾向囤積食物,有些人滿足於獨自不餓,有些則會為他人準備更多。
- 認同感:美食常代表了一種認同,與他人共進美食所帶來的幸福感,也會變成一種認同的需求。
- 責任感:從小我們學會將用餐視為一種責任,這往往伴隨著罪惡感,如因食物浪費或拒絕進食而產生的內疚感。
- 自主感:進食是一種自主選擇的表現,當必須限制飲食時,可能會感到自主權受到剝奪,這會驅使某些人吃得更多。
事實上,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建立與食物的關係,換句話說,要在餐桌上找到幸福。當我們能夠重新檢視並滿足安全感、認同感、責任感與自主感等四大需求時,自然會感受到幸福。肥胖不一定伴隨著幸福,反而往往是相反的情況,尤其在面對病態肥胖時,缺乏幸福感可能會導致過度進食。最終,真正的幸福是需要讓你感到適量,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不是嗎?想要變瘦,我們應該從正確的問題開始尋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