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新制4月上路:看診困難與費用上升,民眾權益是否受到影響?
- byVic

讀後心得
健保制度將於4月開始實施重大變革,北區醫院將採用「小總額」制度,可能影響病患就醫及治療資源。這一新制要求醫院控制預算,導致縮減門診與檢查,增加病患等待時間,甚至轉向自費市場。專家指出,儘管政策旨在財務控制,但可能剝削病患權益,造成就醫困難。病人在未來的醫療體系中,需調整就醫習慣,特別是針對非緊急手術,建議提前安排就醫。
健保制度即將迎來重大變革!從4月開始,北區的各大醫院將啟用「個別醫院總額」(小總額)制度,這是否會影響醫療資源的分配,導致患者治療受限或增加自費支出?民眾的權益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北區(北北基、宜蘭縣、金門縣、連江縣)醫院將實施小總額的新制度。為了控管財務,各醫院祭出多項措施,包括縮減週六及假日的門診、延遲檢查及非緊急手術,以避免成長率超標,進而影響健保給付。雖然健保署強調會設立監測機制,以掌握各醫院的病人收治狀況,並確保民眾的就醫權益,但從南區及高屏地區的實施經驗來看,這項變革可能只會剝奪民眾的就醫權益,使就醫變得更加困難。政策與便民之間的拉扯,其結果尚待觀察。
個別醫院總額到底是什麼?與過去的制度有何區別?過去的健保總額制度僅看量不看質,導致醫院與醫院之間相互競爭,無疑加劇了過度醫療的問題。自執行22年以來,預算缺口逐漸擴大,缺藥問題及新藥、新科技的導入速度嚴重落後於日韓等國。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健保署自南區開始推行「個別醫院前膽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劃」,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得超過前一年,超過部分將被打折或不予給付,這俗稱的「斷頭」政策,意即所謂的餅就是這麼大,做得再多也不會額外給付。
北區醫院是全國六區中最後一個實施「小總額」的地區。儘管健保署長保證急重症、罕見疾病等不計入醫院的預算額,但新制度的實施可能讓醫院開始「盤算」營運模式,例如縮減掛號人次、調整檢查排程、延後非緊急手術等,對於長期習慣的「速可達」就醫模式而言,可能會成為歷史。
新制度上路,這些影響你必須了解。從南區的經驗來看,有醫院院長指出,健保署的小總額制度按季核算,在季初各科別疾病的診治仍然正常,但到了季末若發現超量,便會採取限制措施,通常的做法是限制門診人數、不再主動預約患者回診、減少不必要的用藥及檢查。換句話說,病人想要看診或檢查,還得看醫院是否接受。
院長提到,每個醫院在控管手段上有所不同,有些醫院會強制減少門診人數及不必要的檢查與用藥,也有醫院可能會基於成本隱憂,更換成更便宜的藥品,或延後非緊急手術的時間。以白內障手術為例,過去大約兩星期可以排程,實施新制度後,此類手術至少要等三個月,甚至更久。
看病的難度升高,影像檢查可能要等超過兩個月的情況也可能發生。院長觀察到,新制度之後影像檢查的排期變得極為擁擠,患者往往需要等待超過兩個月才能完成檢查,這樣的延遲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等待時間,也可能影響病情的及時診斷與治療。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是,門診限號可能導致急診的負擔加重。有醫師分享,門診每週會限號30人,無法看診的病人只能轉到急診,不僅病人遭殃,急診也面臨壓力。例如,一家醫院如果每天開設60個診次,每診減少10人,將有600人無法掛號看診,若有20%的病人需要就醫,則急診的負擔將隨之增加。
雖然南區實施經驗讓医院點值相對穩定,但台北某醫學中心的副院長表示,北區醫院面臨的挑戰將更加明顯,未來可能會影響掛號、檢查排隊時間及住院床位的緊張情況。民眾應該有心理準備,台灣醫療的便利性將經歷重大變革,醫療仍應以病情為優先考量,必須及時治療非緊急手術的安排也需提早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