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標題:腹膜透析成為洗腎新寵?創新手術助力患者輕鬆在家「上肚」
- byVic

讀後心得
新冠疫情推動各國提倡腹膜透析,但台灣的採用率僅8%。台北榮總創新腹膜透析植管手術,旨在改善患者對透析的認知和選擇。腹膜透析讓病人可在家進行,降低住院及感染風險,已有其他國家積極推動。健保署也計畫投入預算,提高腹膜透析的普及率。新手術簡化過程,縮短恢復時間,有助於患者更快開始透析。儘管腹膜透析具靈活性和自主性,但台灣患者仍因對其認知不足而未廣泛選擇。醫師指出,腹膜透析其實易於操作,且感染風險相對較低,是值得考慮的選擇。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全球各國鼓勵洗腎患者選擇腹膜透析,但在台灣,這一選擇的比例僅有8%。那麼,患者為何不願意採用這種方式?台北榮總推出創新的腹膜透析植管手術,能否改善急需透析的問題,使腹膜透析成為首選療法?
戴上口罩、清洗雙手,46歲的洗腎患者林欣儀熟練地打開透析液袋,並將管線接到肚子上的導管。從被醫師確認需要洗腎以來,無論是夜間的自動透析或白天的手動操作,她都能輕鬆地進行腹膜透析。像林欣儀這樣自行完成的腹膜透析,已是經過多年發展的成熟療法。
雖然台灣的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及洗腎盛行率長年居於世界之冠,約有9萬名洗腎患者,但選擇腹膜透析的比例卻僅占8%。然而,自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以來,與需要前往醫療機構進行的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可在家中完成,這不僅降低了住院率,還降低了感染與死亡率,使美國及亞洲各國紛紛推動這一方法。如今,台灣也在政策及技術方面積極努力,試圖改變這一現狀。
健保署副署長日前宣布,將於2025年編列4億元預算,鼓勵醫療機構普及腹膜透析的優勢,並讓使用血液透析未滿2年的患者,能夠轉向腹膜透析。同時,健保署也提供60萬點的補助,推動基層診所建立腹膜透析中心,增補專業護理人手,幫助更多患者順利使用腹膜透析。
台北榮總則對腹膜透析植管手術進行了改良,使末期腎病患者在初次洗腎時就能選擇腹膜透析,避免長時間等待的情況。過去許多人在確定需要洗腎之前,往往不願面對現實,結果拖至出現嚴重尿毒症狀後才急診就醫,造成急需透析的情況往往先選擇血液透析。相比之下,腹膜透析需要先完成外科手術進行導管植入,術後需等待約14天讓傷口癒合並檢查是否滲液才能開始透析。如果手術未能及時完成,患者在急診時只能採用血液透析,這導致許多人可能就此放棄腹膜透析的選擇。
為了解決患者面臨的「雙洗」與等待的不便,台北榮總的腎臟科醫師在兩年前對腹膜透析植管手術進行了改良,將過去需要3支腹腔鏡套組的手術簡化為1支,大幅縮小傷口並加快復原。這項研究結果已於2023年發表,至2025年初,已有200名腎友採用這項新手術。由於創新手術能讓腹膜透析迅速進行,患者能在隔天甚至當天就開始透析,同時手術併發症少,早期感染與滲漏風險也低,這有助於患者更便捷地選擇腹膜透析,提升普及率。
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在治療方式上有所不同,兩者都是腎臟功能衰退、無法立即進行腎移植的選擇。血液透析依賴機器代替腎臟進行血液過濾以排除尿毒素,而腹膜透析則是利用腹膜進行尿毒物質及水分的交換。這兩種方式在清除率上相當,皆能幫助患者維持正常生活。但血液透析通常在醫療機構進行,每週需至少洗腎3次;而腹膜透析則可在家進行,分散在1天內執行3至4次,也可透過機器在夜間輕鬆進行。
雖然如今有「居家血液透析」的選擇,但因學習門檻高,極少數人能在家執行,因此腹膜透析仍然更為簡便。腹膜透析提供了手動和機器兩種選擇,相較於血液透析擁有更大的彈性。以下是兩種透析方法的比較:
- 腹膜透析
- 操作地點:居家
- 操作方式:手動或機器
- 洗腎頻率:每天3至5次
- 靈活性:高,便於外出和旅遊
- 血液透析
- 操作地點:醫院
- 操作方式:機器
- 洗腎頻率:每週3次
- 靈活性:低
建議有洗腎需求的患者可優先考慮腹膜透析,因其具備自主性與自由度,成為近年國際推崇的治療選擇。儘管腹膜透析已成為疫後洗腎的新趨勢,但在台灣的採用率仍較低,主要原因是「認識不足」。專家指出,民眾對於腹膜透析仍存在兩大誤解。首先是雖然腹膜透析可自行操作且快速上手,但許多老年患者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因此選擇前往醫療機構接受由醫護人員處理的血液透析。而其次則是許多人擔心腹膜炎的風險,卻未真正了解其實腹膜透析的腹膜炎發生率遠低於全身性「菌血症」。
透過減少就醫次數,不僅能降低感染風險,還有助於減少對環境的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