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居首!最新研究揭示常見食用油恐會促進乳癌腫瘤生長
- byVic

讀後心得
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是乳癌,尤其以「三陰性乳癌」最為棘手,治療選擇有限。近期研究顯示,飲食中的ω-6脂肪酸可能促進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這一發現挑戰了對「健康脂肪」的傳統觀念。研究指出,三陰性乳癌細胞中FABP5含量高,使得這些細胞更容易受到ω-6脂肪酸的影響,進一步促進腫瘤發展。專家建議,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檢查以早期發現問題。
台灣女性中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是乳癌,而在其中尤以「三陰性乳癌」最為棘手,因為可選擇的治療方式相對有限。近年來,乳癌一直位列台灣女性癌症的首位,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的治療特別困難。某研究指出,飲食中攝取的脂肪不僅是能量來源,還可能成為癌症生長的「燃料」。
三陰性乳癌的定義為缺乏雌激素、黃體素與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等三種荷爾蒙受體,使得這類患者在治療上多數只能選擇化療,無法進行荷爾蒙療法或標靶治療。此外,該癌症類型具有較高的基因變異性,患者在化療後常常面臨預後不佳及復發的風險,腫瘤容易轉移至腦部,且死亡率相對較高,因此對許多女性而言,三陰性乳癌如同一個巨大的威脅。
有研究發現,在三陰性乳癌細胞中,FABP5的含量特別高,使得ω-6脂肪酸能更容易促進腫瘤的生長。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ω-6亞麻油酸會激活mTORC1信號通路,這是一條關鍵的影響細胞增殖與代謝的路徑,並促進某些乳癌細胞的腫瘤生長。研究中指出:
- FABP5是一種脂質的「引導者」,能夠高度結合ω-6亞麻油酸,並直接與mTORC1的調控蛋白Raptor結合,促進mTORC1的活化,進而促進癌細胞增殖。
- 即便在缺乏胺基酸和生長因子的情況下,ω-6亞麻油酸依然能獨立促進細胞的生長。
- 研究中三陰性乳癌患者的腫瘤內與血清中FABP5與ω-6亞麻油酸的濃度皆較高,暗示FABP5可能作為新的生物標誌物,協助識別對飲食脂質特別敏感的乳癌患者。
- 實驗中以富含ω-6亞麻油酸的飲食餵養小鼠,結果顯示三陰性乳癌的腫瘤生長加快,此外,腫瘤內mTORC1信號也顯著增強,進一步證實飲食脂肪對癌症生長的直接影響。
這項研究挑戰了對「健康脂肪」的傳統認知,因為過去的研究對於ω-6亞麻油酸攝取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並不明確。但這篇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證據,指出三陰性乳癌細胞表達較高的FABP5,使其更容易感應ω-6亞麻油酸,進而可能解釋為何某些乳癌類型特別依賴高脂飲食。
教授也補充了西方與東方飲食對乳癌風險的影響,指出西方飲食中加工食品及高脂肉類的使用,往往多以大豆油、玉米油等高ω-6的油脂為主。而地中海飲食及傳統亞洲飲食則傾向使用橄欖油、魚類及堅果來平衡飲食。因此,限制ω-6亞麻油酸的攝取可能對於FABP5表達高的患者有所幫助,並可降低飲食對腫瘤生長的影響。
簡而言之,西方飲食中的ω-6亞麻油酸含量較高,因此需提高警覺,避免過度攝取可能促進腫瘤生長的食物。
亞麻油酸是什麼?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是一種ω-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無法自行合成,需要透過飲食獲取。它廣泛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常見的食用油如葵花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以及堅果、牛肉和羊肉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