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ira .

zaira .

2025-05-08

The argument in favor of using filler tex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f you use any real content i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anytime you reach.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 img

Get In Touch

風起雲湧──在國際新形勢下探討賴總統的國安談話

風起雲湧──在國際新形勢下探討賴總統的國安談話
讀後心得
2025年3月13日,賴清德總統在國安會議後表示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面對中國威脅的17項策略。當晚,中國國台辦發言人作出威脅與批評,卻未提出新對策,顯示中國官僚體制反應遲緩。賴總統的強硬立場得到美方支持,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肯定台灣增強國防預算的決定,並強調對中政策的合作機會。近期G7外長會議也重申對台灣的基本政策,顯示歐美對「一中原則」的不滿。賴總統的政策轉變可視為台灣在面對中國威脅中的重要舉措,也是國際局勢變化的反映。

2025年3月13日,國安會議結束後,賴清德總統在總統府敞廳發表公開講話,將中國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因應中國對台灣的五大威脅的十七項策略。當日夜間,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透過網站對台灣進行威嚇,表示若「台獨分裂勢力膽敢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並指責賴總統「賣台求榮」及「玩火者必自焚」,這些言論已無新意。接著,中國在舉辦反分裂法二十年座談會上,國台辦主任的發言並未對賴總統的講話給出新的政策建議,反而重複多年來的舊調。或許是中國高層還未釐清思路,國台辦無法及時做出反應,畢竟中國的官僚體系往往反應緩慢,特別是針對重大問題。

針對賴總統的講話,移民署也隨之展開行動,對中配亞亞的宣傳武統言論進行處罰,除了取消居留權外,還限期出境,否則將執行強制措施,這舉措得到許多國人的支持,並引發中配社群的反響,造成一波刪文風潮。不過,網路時代的電子足跡難以根除,未來或許還會出現更多類似的事件。賴總統的表態可說是非常大膽,這是台灣政策的重大轉變;回顧過去,當時陳前總統曾提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卻被美國視為製造麻煩者。為何如今賴總統能夠敢於挑戰台、美、中三方關係的舊底線呢?

3月17日,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在玉山論壇上發言表示:「我們將持續協助台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與社會韌性。美國歡迎賴總統近期宣布,台灣將把國防預算提升至GDP 3%以上的目標。同樣重要的是,確保台灣迅速獲得必要的嚇阻能力。」他同意賴總統提出的17項對策,這將進一步促進台、美合作,推測美方應該早已與台灣進行溝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G7外長會議後的共同宣言中提到台灣,強調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這對國際安全與繁榮至關重要。歐美政壇似乎不再受限於一中政策,近期外交活動中罕見地未提及「一中政策」及「一中原則」,這可能暗示歐美政界對於過去「台灣與中國明明不同,卻被一同討論」的狀況感到厭煩,如今台灣也開始釐清自身定位。不可否認,這一轉變的開始與川普總統密切相關。

川普曾擔心美國債務過高會導致財政崩潰,因此在第二任期初期,希望迅速解決俄烏戰爭。此外,他尋求讓另一位商界領袖主導政府開支削減,並更積極使用關稅作為手段,這甚至讓他與盟友產生摩擦。雖然表面上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增加關稅是基於毒品走私及非法移民的理由,實際上川普想解決的卻是貿易逆差問題。台灣同樣在貿易逆差前十名之列,幸運的是,台積電數百億美元的投資計劃,使台灣避免了川普的貿易壓力。

再者,中國統戰部試圖策劃台灣內部的「疑美疑特」言論。最近,中國統戰部長的指示明言要讓台灣民眾懷疑美國及川普,並加深島內的分歧,顯示出其意圖將這場鬥爭視作真正的戰役來進行,因此,近期台灣內部疑美的說法逐漸回潮。尤其川普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引發了更多懷疑,這使得一些觀點認為,川普今天可能會放棄烏克蘭,明天也可能會放棄台灣。如果親中的言論認為川普會放棄台灣,對他們來說,台灣落入中國手中正是他們的期待。這樣的邏輯並不通順。

此外,川普的誠信問題成為焦點。從近期的發展來看,川普確實意圖調解俄烏的和平協議,但雙方的高層都各懷鬼胎。特別是在與普丁的電話會談中,普丁承諾停火,卻在隨後不久再次攻擊烏克蘭的基礎設施,這顯示獨裁者的承諾並不可靠。至於美方對俄國不守承諾的回應,目前還無法得知。考慮到川普的性格,他或許會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反應,因為如果不對普丁的違約行為做出強硬的反應,他會失去他人的信任。

在俄烏戰爭持續泥淖之際,雖然哈馬斯釋放部分人質使其與以色列的緊張關係稍有緩和,全球經濟也因川普的關稅政策變得愈發困難。在這一歷史節點上,賴總統加強國防預算的宣示和對中國政策的轉變,恰好迎合了川普的風潮,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有所改變。因此,台灣對中國強硬的立場,實際上是借勢而為,亦是不得不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