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新局──賴總統國安談話分析
- byVic

讀後心得
在2025年3月13日的國安會議後,賴清德總統公開將中國視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應對中國對台灣的五大威脅的17項策略。當晚,中國國台辦發言人對賴總統的言論做出威嚇,重申老調,未提出新政策。移民署對中配亞亞的處罰措施引起廣泛支持,顯示出台灣對中國立場的明確轉變。美方表示支持台灣的國防增強計畫,並在G7外長會上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的重要性。賴總統的政策改變,反映了台灣在面對中國時的勇氣,並借助當前美中關係的風勢,改變自身角色。
2025年三月13日,國安會議結束後,賴清德總統在總統府的敞廳中進行公開發言,將中國視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因應中國對臺灣的五大威脅之十七項策略。當天夜間,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透過網路發表對臺灣的威脅聲明,強調若「台獨分裂勢力敢於越界,我們將不得不採取強硬措施」,並批評賴總統為「賣台求榮」以及「玩火者必自焚」,這些言詞顯得毫無新意。意外的是,隔日中方在反分裂法二十年座談會上,國台辦主任的發言並未對賴總統的言論提出新政策,只是重複了多年的舊觀點,顯示中方高層可能尚未清楚應對之策。由於中國政體的緣故,官僚體系的反應通常較為緩慢,尤其在此類重大議題上。
除了賴總統的講話外,移民署針對中配亞亞的宣傳行為進行了行動,除了取消其居留權,還要求其限期出境,否則將強制執行。這一措施不僅獲得了國人的廣泛讚賞,也震懾了其他中配,並引發了社群媒體上大規模的刪文潮。儘管在網路時代,電子足跡難以抹去,未來可能仍會出現類似案例。賴總統的宣示可謂大膽,象徵著臺灣在面對中國政策上的重大轉變。回想起以往,陳前總統提出「臺灣中國,一邊一國」時,曾被美方指責為麻煩製造者,如今賴總統為何敢挑戰臺、美、中之間的舊有底線呢?
三月17日,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在玉山論壇上表示將持續協助臺灣增強自我防衛能力及社會韌性,美方歡迎賴總統近期宣布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 3%以上的目標。同樣重要的是,確保臺灣能迅速取得嚇阻侵略所需的戰力。賴總統提出打擊中國長期以來的間諜及影響力行動的倡議,將進一步增強臺美之間的合作。可見,美方早已與臺灣進行過溝通。此外,剛結束的G7外長會議中,提到臺灣時強調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顯示歐美似乎不再順從一中框架。
最近的外交活動中,歐美罕見地未提及「一中政策」或「一中原則」,這或許顯示出歐美政治來不及掩飾過去「臺灣和中國是不同的」的事實。無法否認,這一轉變的根源可追溯至前總統川普。對於這位多次破產卻又能重新起來的商人來說,他因擔憂美國的債務過高而可能導致財政崩潰,在第二任期初期便希望迅速解決俄烏戰爭。同時,他也透過關稅政策試圖削減貿易逆差,並牽涉了美國與加拿大與墨西哥之間的緊張關係。
事實上,川普對加、墨增加關稅名義上是為了解決毒品走私和非法移民,但背後真正意圖是減少貿易逆差。當川普在國會演說中提到可能的關稅對象時,多數都是貿易逆差的前十大國家,臺灣同樣名列其中。幸好,台積電提出的千億美元投資計劃讓川普樂觀,避免了臺灣受到太大影響。想像若中國在川普第一任期內能執行劉鶴簽下的貿易協定,臺灣如今的處境或會是另一番景象,或許臺灣需要感謝中國的錯誤決策。
中國統戰部企圖在臺灣內部製造「疑美疑特」的氛圍,日前統戰部長的指示中提到要讓臺灣人對美國和川普產生懷疑,並期待在臺內加深分裂。這一背景使得國內的疑美言論再度浮現。特別是川普對烏克蘭的態度,增強了對川普的懷疑。一些觀點認為,川普可能隨時拋棄烏克蘭,也會隨之拋棄臺灣。對於那些主張親中的國人來說,他們或許會認為若臺灣被遺棄,正是他們所希望的。然而,邏輯不通。其次,川普到底真的拋棄了烏克蘭嗎?最近發展顯示,雖然川普有意調解和平協議,但雙方的高層考量卻讓局勢複雜。此外,對於普丁與川普會談後的騙局,可能川普將會面臨信任危機。
全球局勢因川普的貿易政策而變得愈發困難,在這個關鍵時刻,賴總統的國防預算提升以及對中政策的轉變,剛好跟隨了川普所引發的潮流,讓臺灣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稍有改變。從這個角度看,臺灣對中強硬的做法,實際上是因應形勢的選擇。